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所指对象及其分类

一、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所指对象及其分类

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绝大多数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这些名词性成分有指人的,也有指物的,少量的谓词性大主语从意义上来说指的并不是动作行为本身,而是动作行为所代表的事件,即通常所说的陈述向指称转化。在先秦汉语中陈述向指称的转化非常自由,谓词性成分,甚至小句可以用“主之谓”格式或用无标记格式自由地作主语,这种情况在中古时期依然有所保留,但数量已大大减少。杨荣祥(2005)认为这是因为“句法结构中的成分之间的结构边界改变了,成分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发生了重新分析”[4]

(一)指人类大主语

从所指的角度看,主谓谓语句的名词性大主语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但指人的比例远大于指物的,就777例单层主谓谓语句而言,其中大主语指人的共488例,占全书主谓谓语句达主语总数的比例为62.8%;在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其比例又有一定差异。《论衡》指人大主语共265例,占全书主谓谓语句达主语总数的比例为54.2%;《世说新语》指人大主语共149例,占全书主谓谓语句达主语总数的比例为85.1%;《颜氏家训》指人大主语共45例,占全书主谓谓语句达主语总数的比例为57.7%;《撰集百缘经》指人大主语共29例,占全书主谓谓语句达主语总数的比例为82.9%。

阳地小人,毒尤酷烈。(论衡·言毒,956)淮阳都尉尹齐为吏酷虐。(论衡·死伪,906)

嵇康身长七尺,风姿特秀。(世说新语·容止,559)

时王太子字曰善生。(撰集百缘经·婆罗门从佛债索缘)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颜氏家训·教子,13)

(二)指物类大主语

指物类大主语共222例,占比为28.6%,其中《论衡》主谓谓语句大主语中指物的有174例,占全书总数的35.6%;《世说新语》主谓谓语句大主语中指物的有12例,占全书总数的6.9%;《颜氏家训》主谓谓语句大主语中指物的有30例,占全书总数的38.5%;《撰集百缘经》主谓谓语句大主语中指物的有6例,占全书总数的17.1%。

人道所重,莫如食急。(论衡·讥日,994)

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论衡·自纪,1203)

陵云台楼观精巧。(世说新语·巧艺,640)

今之经典,子皆谓非。(颜氏家训·书证,509)

此宝珠者,奴实盗取。(撰集百缘经·盗贼人缘)

(三)指事类大主语

指事类大主语主要是指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表示的是某一行为、事件或事情的某一方面,这类大主语通常为谓词性成分。这类大主语共67例,占比为8.6%,其中《论衡》共50例,占全书的10.2%;《世说新语》共14例,占全书的8%;《颜氏家训》共3例,占全书的3.8%;《撰集百缘经》没有这类大主语。这些谓词性成分作大主语,从与小谓语的语义关系来看,或者是动作类动词小谓语的受事;或者是称说类动词小谓语评论的对象;或者是形容词小谓语的系事;或者是比较义动词小谓语比较的方面。

1.指事类大主语是动词小谓语的受事

这类句子在小谓语部分有代词“之”用来回指大主语所表示的事件内容,整句人们对事件的态度,或事件本身的存现情况。这类句子集中在《论衡》中,如:

见兆闻象,图画祸福,贤圣共之;见怪名物,无所疑惑,贤圣共之。(论衡·实知,1083)

夫海大于百川也,人皆知之;通者明于不通,莫之能别也。(论衡·别通,592)

夫仆头以荐善,古今有之。(论衡·儒增,372)

2.指事类大主语是小谓语评论的对象

这类句子的小主语往往是表人的名词或代词,小谓语往往是具有评论义的动词,整个句子是对谓词性大主语所表示的事件的评论。这类句子集中在《论衡》中,如:

能举贤荐士,世谓之多力。(论衡·效力,581)

太公杀无辜,韩子是之。(论衡·非韩,439)

龙神升天,实事者谓之不然。(论衡·雷虚,304)

3.指事类大主语是形容词小谓语的系事

这类句子与前两类相似,大主语都是小谓语的论元成分,从比例上来说,这类句子的数量较少,谓语部分往往没有代词,而用零形式的方式来回指大主语所代表的事件。

耳闻目见,其事已多。(颜氏家训·归心,385)

汉家极笔墨之林,书论之造,汉家尤多。(论衡·对作,1182)

4.指事类大主语是小谓语比较的方面

这类句子在《论衡》和《世说新语》中都占一定比例,但却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论衡》中这类句子的谓语部分通常为“莫(孰)+比较结构”,表极比。如:

夫人哭悲,莫过雍门子。(论衡·感虚,237)

言审莫过圣人。(论衡·艺增,381)

衰乱无道,莫过桀纣。(论衡·艺增,379)

而《世说新语》中这类句子通常是两两对应,且谓语部分为表差比的动词结构,谓词性大主语为比较的某一方面。这类句子其实是指人名词性大主语的一种变式,指人名词性大主语重在描写人物的相貌、品质等,是一种单纯的描写,而谓词性大主语则是侧重于比较,从不同方面对不同的人进行比较。如:

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世说新语·品藻,447)

思理伦和,吾愧康伯;志力强正,吾愧文度。(世说新语·品藻,477)

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雍雍论辩,恐殷欲制支。(世说新语·品藻,478)

我们认为谓词性成分作大主语的主谓谓语句在汉魏六朝时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论衡》中出现的句子既有对先秦时期“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并使短语做主语的句子的继承,又有所发展。《世说新语》中出现的句子则是一种新句式,体现了主谓谓语句句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绝大部分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而这些名词性大主语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所指对象是人。这是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一个总体特点。这一特点在不同文体的文献中的表现又有所差异。《论衡》是一部论事说理的著作,书中既涉及对人物的品评,又涉及对事物的评论,因此作为评论对象的大主语在所指对象上指人、指物的比例约为3∶2。《世说新语》是以品评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一部著作,书中对人物的品评远远高于对事物的讨论,因此指人的大主语是指物的12倍多。《颜氏家训》所涉内容丰富多样,因此书中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所指倾向。《撰集百缘经》与《世说新语》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口语性很强的语言材料,又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或评论人物行事品格,或叙述人物的所作所为。作为中土文献的《世说新语》保持这一汉语话题型语言的特点,因此大主语为话题的主谓谓语句的数量还比较多;而汉译佛经这种外来的翻译文献,在翻译梵语文献的过程中,在语法结构类型上依然无法摆脱主语突出型语言的特点,双层话题的主谓谓语句的数量本身就很少,而这少量的主谓谓语句也几乎都用来表达主谓谓语句的最基本的功能,即对人的描写和评价。全书共收集到单层主谓谓语句35例,而其中大主语指人的就有29例。

现将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所指类型统计为表4所示。

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