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性小谓语(337)

二、陈述性小谓语(337)

陈述性小谓语主要是对大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感受、言语评论及存现消失等情况进行陈述,大主语和小主语跟小谓语动词有一定的论元关系。陈述性小谓语有以下四类。

(一)动作行为类(207)

动作行为类小谓语共207例,其中《论衡》154例,《世说新语》19例,《颜氏家训》23例,《撰集百缘经》11例。这类小谓语动词有两种:一种是及物动词,大主语一般为受事,小主语为施事。

含血之禽,有形之兽,虎皆食之。(论衡·遭虎,710)

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世说新语·文学,204)

至诚之言,人未能信。(颜氏家训·名实,304)

此宝珠者,奴实盗取。(撰集百缘经·三藏比丘缘)

一种是不及物动词,大主语和小主语有领属关系,小谓语表示的是大主语的一种状态。

儿子欲刺两主,两主心动。(论衡·变动,661)

如高宗之徒,形体变异。(论衡·无形,65)

谢冠帻倾脱,乃徐起,振衣就席。(世说新语·雅量,337)

时彼小龙命故未断。(撰集百缘经·恒伽达缘)

动作行为类小谓语中的及物动词中有很大一部分若单独来看是动作性比较强的动词,但做主谓谓语句的小谓语时,往往会有各种其他的成分对其加以限制或修饰,以消减其强动作性。其中最为常见的手段便是加状语,这些状语中最多的是否定副词“不、未”和助动词“敢、能、可、得、当”等,其次为一些其他副词,如“相、乃、并、皆、妄、立、必”等,还有的状语为其他性质的修饰成分,如数词“百、一”,形容词“多”,动词“争、欲”及一些短语修饰成分如“敢、能、可、当”,这些助动词都可以造成一种虚拟环境,使得动作行为的实践变为一种虚拟环境中的可能,整个句子的重心也在表现这种可能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这些动作行为动词的动作性得以消减。而其他的副词和修饰成分的作用则在于营造一种状态,并且使这种状态成为整个句子的焦点。如数词“百”强调动作的频率高、数量多,“谷子云、唐子高章奏百上”,这里强调的不是动词“上”,而是数词“百”,整个句子转为对这种频繁上奏的状态的描述。而动作行为类小谓语中的不及物动词一般表示人物在某一方面的状态,句中动词前一般没有其他修饰性成分。

(二)心理感知类(42)

心理感知类小谓语共42例,其中《论衡》24例,《世说新语》8例,《颜氏家训》3例,《撰集百缘经》7例。这类小谓语主要是一些表示心理感情状态或变化的心理动词和一些有“知道、了解”义的动词,这些动词本身在功能上就与形容词比较接近,而不是典型的动作类动词。另外在《撰集百缘经》中出现了“梵志心怀惶怖”“时彼商主,心生厌恶”“时诸人等,心怀欢喜”这类句子,这三个句子本身表示的是情绪的变化,这与心理动词作小谓语的句子是相同的,但为了符合译经结构整齐的特点,这类句子的小谓语使用了动宾结构,我们认为从语义上说,它们仍然表现的是心理变化的意义,与心理动词相同。这类动词充当小谓语时,主谓谓语句在语义上多呈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大主语或小主语为动词小谓语的受事,大小主语之间呈现施受关系,当这类动词出现在施受关系的主谓谓语句中时,往往要加上代词“之”作宾语,用以复指大主语。

人之饮食,天独知之。(论衡·雷虚,299)

似是而非者,孔子恶之。(论衡·定贤,1119)

所谓势力之交,古人羞之。(世说新语·忿悁,798)

二是小主语为代词“莫”的,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是总分关系,大主语提供讨论的范围,小主语“莫”对这个范围内的全部对象进行否定,“莫”与小谓语前的“不”一起形成双重否定。

观读之者,莫不晓见。(论衡·说日,519)

观戚夫人者,莫不伤心。(论衡·雷虚,300)

帝大怒,嗔盛,左右莫不悚惧。(世说新语·捷悟,528)

这两种类型的句子虽然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所属语义类型也不一样,但二者都可以表达一个意义,即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或评价,所不同的是前者表示的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对事物的态度,后者则是所有人的态度和评价。大主语与小主语呈施受关系的,表示的是小主语所代表的人对大主语所代表的表事物的了解与态度,大主语与小主语呈总分关系的,通过“莫”与“不”的双重否定来强调所有人都持同样的态度,或具有相同的情感。

(三)评论称说类(51)

评论称说类小谓语共51例,其中《论衡》31例,《世说新语》7例,《颜氏家训》13例,《撰集百缘经》0例。这类小谓语与上一类在语义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上一类重在表达人们对事物在感情态度上的反映,而这一类则表现的是人们对人和事物在言语上的评价,这类小谓语主要表现为“称、谓、以为、是、然”和“说、言、问”等两类动词。这些动词作小谓语的句子在语义类型上也与上一类相似,整个句子的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呈现为施受关系,或总体部分关系,后者的小主语为代词“莫、或、孰”等。

在施受关系类的主谓谓语句中,这类小谓语多表现为动宾结构,有的还表现为双宾语结构,通过这种结构对大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给予评论和定性。如:

人之梦也,占者谓之魂行。(论衡·纪妖,547)

一张一弛,文王以为常。(论衡·儒增,375)

裴仆射,时人谓“言谈之林薮”。(世说新语·赏誉,406)

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世说新语·政事,157)

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颜氏家训·省事,254)

在大小主语为总分关系的主谓谓语句中,这类小谓语多表现为状+动结构,一般不加宾语,整句通过双重否定或疑问的方式表达了大主语所表示的所有对象或部分对象所持有的态度或评论。

读见之者,莫不称善。(论衡·对作,1183)

世之论者,孰当复问?(论衡·明雾,681)

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世说新语·文学,231)

(四)存现有无类(37)

存现消失类小谓语共37例,是陈述性小谓语中数量最少的一类,其中《论衡》23例,《世说新语》10例,《颜氏家训》3例,《撰集百缘经》1例。存现类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等,包含的动词主要有“在、现”“来、至”“死、没”等,另外动词“有、无”可以表示领有,也可以表示存现,若大主语或小主语为处所类名词,“有、无”则表存现;若大主语或小主语为表人的名词,“有、无”则表领有。表存现消失的如:

历阳之都,男女俱没;长平之坑,老少并陷。(论衡·命义,45)

晋唐叔虞,文在其手。(论衡·纪妖,929)

夫通览者,世间比有。(论衡·超奇,606)

虞赤玉胸中无宿物。(世说新语·赏誉,417)表事物性质有无的,如:

然而太山之恶,君子不得名;毛发之善,小人不得有也。(论衡·累害,18)

人臣命有吉凶。(论衡·偶会,100)

凡诗人之作,刺箴美颂,各有源流。(颜氏家训·文章,286)

这些小谓语构成的主谓谓语句或者表示事物存在的状态,或者表示事物性质的有无,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涉及动作行为本身,而着重表现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存现有无类小谓语在《论衡》中出现得较多。

小谓语的语义类型如表12所示。

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