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气流组织设计计算
由于室内的气流组织会直接影响到空调效果,包括具体会关系到房间工作区的温湿度基数、精度及区域温差、工作区的气流速度、空气洁净度和人的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同时还会影响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故非常有必要对气流组织进行设计计算。
由此可见气流组织设计计算的基本任务是,从空调房间对空气参数的设计要求出发,选择合适的气流流型,确定送风口及回风口的型式、尺寸、数量和布置,计算送风射流参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存在很多影响室内空气流动的因素令空气流动的随机性较强,这使得理论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所用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基于实验条件下所得的半经验公式。故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还需注意参考同类型空调房间设计的实践经验。
6.2.1.1 侧面送风设计计算
侧面送风在拥有足够的射程时,气流的速度和温度在进入工作区前均可充分衰减,令室内具有均匀的温度场和速度场,是应用得很广泛的一种送风方式。对于一般的供冷中央空调系统,若其送风口靠近顶棚布置,则其射流类型一般为贴附射流。在实践中,往往并没有对舒适性空调进行气流组织计算,对一些精密空调则一般要进行相关计算。下面以工艺性空调来说明其计算步骤。
1.室内温度波动范围≤±0.5℃的工艺性空调
(1)已知条件为:射流方向的房间长度A(m),房间的总宽度B(m),房间的高度H(m),送风温差ΔtS(℃)均按表6-1选取;空调区域的全冷负荷Q(W)和显冷负荷QX(W),室内空气的比焓值hN(kJ/kg)和送风状态的比焓值hS(kJ/kg)。
(2)根据空调区域夏季的冷负荷、热湿比及送风温差,绘制空气处理过程的焓湿图,并按下列公式算出空调的总送风量LS(m3/h)和换气次数n(1/h):

对于上述换气次数,对工艺性空调要求大于8次,否则需要改变送风温差重新计算。
(3)然后,按下列公式确定送风口的出风速度vS(m/s),即

式中的k为送风口的有效面积系数,对于可调式双层百叶风口可取为0.72。
根据式(6-3)中得到的最小值,再由表6-4中确定满足风速衰减和防止噪声的送风口出口风速。
表6-4 推荐送风口出口风速 (单位:m/s)

(4)计算射流自由度
和确定无量纲距离x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射流自由度

式中 F——每个风口所负担的房间横断面积(m2),当有多股射流时,取每个服务区域的横断面积;
dS——送风口直径或当量直径(m)。
确定无量纲距离x有两个方法,其一为先计算出
,再由相关图中的曲线确定;其二为按下列公式拟合计算。ΔtX为射程x处的轴心温差,即射流中心与边缘的温度差,一般应小于或等于空调精度,而对于高精度的恒温空调,则宜为空调精度的0.4~0.8倍。

式中 x——贴附射流的射程(m),取x=A-0.5(考虑到距墙0.5m范围内为非恒温区);
a——送风口的湍流系数,跟送风口的形式有关。
(5)按下列公式确定送风口的个数N

(6)按下列公式计算送风口的面积fS(m2),并确定送风口的长和宽或等面积当量直径,进而选取风口型号。

式中 k——送风口的有效面积系数,对于可调式双层百叶风口,系数可取0.72。
(7)校核射流贴附长度 由于射流贴附长度与阿基米德准数Ar有关,故先要按下列公式计算出阿基米德数Ar

式中 tn——室内的空气温度(℃);
g——重力加速度,可取9.81m/s2。
算出Ar值后便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对贴附长度进行校核:其一为通过相关图,查得射流相对射程x/dS与阿基米德准数Ar的关系曲线确定相对射程,再求出被校核的贴附长度;其二为通过下列公式拟合求出射流的相对射程x/dS。

求出贴附长度x后,把它与(A-0.5)进行比较。若x>(A-0.5),则表示贴附长度满足要求;反之则不满足,需要重新设置风口数量和尺寸,再进行计算。
(8)按下列公式校核房间高度H′
H′=h+S+0.07x+0.3m (6-11)
式中 h——空调区的高度(m),一般小于2m;
S——风口底边至吊顶的距离(m);
0.3——安全系数。
校核时用实际的房间高度H与H′进行比较,若H≥H′,则符合要求,反之则需要对风口的布置和高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重新计算。
2.室内温度波动范围≤±1.0℃的工艺性空调
其计算过程与室内温度波动范围≤±0.5℃的工艺性空调计算相类似,本书略。
6.2.1.2 散流器送风设计计算
当有条件在室内设置吊顶时,采用散流器作为空调的送风口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散流器平送流型是使用得最多的一种,绝大部分的散流器均按此流型设计。运行时送风射流沿着顶棚径向流动,形成贴附射流,从而实现室内较为均匀的温度场和风速场。
(1)送风口的喉部风速vd。确定散流器的喉部风速vd时需考虑房间的高度和空调区域对噪声的要求,可按表6-5选取。
表6-5 散流器喉部最大送风速度 (单位:m/s)

(2)散流器送风的总送风量LS(m3/h)。根据空调房间或空调分区的显热冷负荷q(kW)和送风温差ΔtS可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出总送风量。其中ρ为空气密度,取1.2kg/m3;cp为空气比热容,取1.01kJ/(kg·℃)。

(3)散流器的射流速度衰减方程和射流射程x。散流器的射流速度衰减方程一般采用P.J.Jackman对圆形多层锥面型散流器或盘式散流器所进行试验得出的试验结果,如下

式中 vX——距离散流器中心水平距离为x处的最大风速(m/s);
vS——散流器的送风速度(m/s);
K——送风口常数,多层锥面型散流器为1.4,平盘式散流器为1.1;
F——散流器的有效流通面积(m2);
xo——自散流器中心算起到射流外观原点的距离,对于多层锥面型散流器可取为0.07m。
由于送风速度
,故式(6-13)可改写为下列公式

所以,射流的射程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4)室内的平均风速vPj。室内的平均风速vPj与房间的尺寸和主气流射程有关,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A——空调房间(或分区)的长度(m);
H——空调房间(或分区)的高度(m);
n——射程与空调房间长度之比,当散流器为中心设置时,其射程为至每个墙面距离的0.75。
应注意在散流器送冷风时,要把室内平均风速vPj的取值增加20%,送热风时要减少20%。
(5)轴心温差ΔtX的校核。对于散流器采用平送流型,其轴心温差衰减可近似地用下列公式计算

即
6.2.1.3 喷口送风设计计算
在诸如礼堂、体育馆和影剧院等空间较大且室温波动范围允许≥±1℃的公共建筑中,喷口侧送或垂直下送(顶部)的送风方式经常被采用。喷口的送风速度高,气流射程远,与室内的空气产生强烈的掺混,并形成较大的回流区,从而形成较为均匀的温度场和风速场。喷口送风的计算可分为两个方面。
1.喷口侧送风(单股非等温自由射流)的设计计算 有关单股非等温自由射流的公式有两个,其一为喷口侧向送风射流轴心轨迹公式(6-19),其二侧为射流轴心速度衰减公式(6-20),如图6-28所示。

式中 y——射流轨迹的中心距离风口中心的垂直落差(m);
x——射流的射程(m);
dS——喷口直径(m);
β——喷口倾角(喷口与水平方向的倾角,向下为正,向上为负,送冷风时可取为0°,一般小于15°,送热风时一般大于15°)。
计算步骤如下。
(1)根据已知条件(包括房间尺寸和室内冷负荷、送风温差等),根据空调区域的显热冷负荷QX和送风温差ΔtS(一般为8~12℃),计算出空调房间的总送风量LS。

图6-28 喷口侧向送风射流轨迹
(2)假设喷口直径dS(一般取0.2~0.8m)、喷口倾斜角β和安装高度h,并按照房间尺寸,计算出相对落差y/dS和相对射程x/dS。
(3)在计算出气流射程x和垂直落差y后,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出阿基米德数Ar
当β=0且送冷风时,有

当β角向下且送冷风时,有

当β角向下且送热风时,有

(4)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出喷口的送风速度vS

此送风速度vS不应大于10m/s(一般为4~8m/s),否则需要重新计算。可以通过增大dS或减小β的值来减小vS的值。
(5)按下列公式计算出射流的末端轴心速度vX

再根据下列公式算出射流平均速度vP

在算出射流平均速度vP后把它与表中的值进行比较,若不符合要求则按调整送风速度vS的方法重新计算vS,再计算vP。
(6)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出单个喷口的送风量lS(m3/s),然后再确定喷口数N

(7)校核送风速度vS 把N值进行取整,按下列公式算出实际送风速度。

把此值与式(6-24)所算出的值作比较,若相差大于5%或10%以上,则需重新计算。最后再算出实际的vX和vP的值。
2.喷口垂直向下送风的设计计算 有关喷口垂直下送风的主要公式如下,分别为非等温射流轴心速度衰减和轴心温度衰减两个公式。

式中 x——喷口垂直向下送风的射程(m);
KP——射流常数。
图6-29为喷口垂直向下送风对于圆形和矩形喷口的情形,当vS=2.5~5m/s时,射流系数取5.0;当vS≥10m/s时,取6.2。式(6-30)中的正负号规定为:送冷风时取正号,送热风时取负号。
计算步骤:
(1)明确已知条件后,根据空调房间的显热冷负荷和送风温差计算出总送风量LS。

图6-29 喷口垂直送风
(2)以空调房间的尺寸和平面特点作为依据均匀布置送风喷口,得出喷口的数量N,进而再算出每个喷口的送风量lS。
(3)假定喷口的出口直径dS,通过式(6-29)计算出送风速度vS,再按式(6-31)计算出空调房间的平均风速vX。把vX的值与表6-1中的值进行比较,若不符合要求,则需重新布置喷口和重新假定dS值。
(4)校核空调区的温度波动ΔtX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要求,按步骤(3)的方法重新计算。
6.2.1.4 条缝送风设计计算
由于条缝送风的气流轴心速度衰减得很快,所以它适用于允许风速较低(通常取为0.25~0.5m/s)的民用建筑舒适性空调,其温度波动范围一般在±(1~2)℃。
1.条缝送风的设计计算内容
(1)条缝风口的速度衰减公式。P.J.Jackman总结了条缝风口的速度衰减公式如下

式中 vX——距条缝风口水平距离为x处的最大风速(m/s);
vS——条缝风口的送风速度(m/s);
K——送风口常数,条缝风口取为2.35;
b——条缝口的有效宽度(m);
xo——自条缝口中心起到主气流外观原点的距离(m),对于条缝风口可取为0。
又因为
为单位长度的条缝风口送风量,单位为m3/(s·m)),所以有

或
(2)单位长度的条缝送风量LS1的计算公式为

(3)室内平均风速vPj(房间尺寸和主气流射程x的函数)

式中 H——房间的高度(m);
n——系数,且n=x/Al;
A——房间长度(m);
Al——与射程有关的房间长度(m)。
如图6-30所示,当条缝风口安装在空调房间的中央时,
,且其射程取为至每个端墙距离的0.75倍,即x=0.75Al,n=0.75;当条缝风口安装于房间侧墙的一端时,Al≈A。
(4)条缝送风计算表。表6-6和表6-7为P.J.Jackman根据条缝风口的速度衰减公式和室内平均风速公式编制的计算表,该表分为5.0m、6.0m、7.0m、8.0m、9.0m和10.0m等几个不同的房间长度A,此处只列出前4个对应的数据。注意该表是在等温条件下编制的,故在送冷风时要乘以修正系数1.2,送热风时要乘以0.8。

图6-30 条缝风口的布置
表6-6 条缝送风计算表(1)

表6-7 条缝送风计算表(2)

2.条缝送风的设计计算步骤
(1)先要根据空调房间的尺寸来选择计算表,具体是根据房间的长度去找出表中最相近的A值(注意当条缝布置于房间一端时,要把房间的长度乘以2后再与表中的值作比较),找出表后查出室内平均风速vPj。
(2)使用式(6-35)计算出单位长度的条缝送风量LS1。
(3)确定送风速度和条缝风口的尺寸。从已选出的计算表中的第一列找出与单位长度的条缝送风量LS1相近的数值(注意当条缝布置于房间一端时,要把算出的条缝送风量LS1乘以2后再与表中的值作比较),确定该数值后在该行查出送风速度vS和有效宽度b。
(4)按设计要求进行诸如允许噪声等的检验,若有数值超出允许范围,则需增加条缝风口的数目,且按以上的步骤重新进行。
(5)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已得的参数在产品样本中选取条缝风口的型号。若产品没有给出条缝风口的有效宽度b,则可按此式计算得到b=500LS1/vS(取整),单位为mm。
(6)在实际工程中,校核在设计风量下所选的条缝风口的射程是否能达到要求,具体是从条缝风口到端墙或分区边界距离的0.65~0.85倍之内作为标准进行判定的。
6.2.1.5 孔板送风设计计算
当空调房间的层高较低(一般在3~5m),房间中有吊顶可以利用且室内的风速须严格控制(一般要求有低风速)或在空调区域中的温差有较为高的要求时,孔板送风正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孔板送风的计算步骤如下:
(1)明确已知条件。
(2)如上述对孔板送风介绍,孔板送风有全面孔板送风和局部孔板送风两种布置形式。故在完成设计算前必须先要确定孔板的布置形式。若需要采用局部孔板,则要确定孔板在吊顶的具体位置,并注意与局部热源的分布相适应。
(3)按下列公式估算孔板的出口风速,一般为3~5m/s

式中 dS——孔板的孔口直径(m),一般取值为4~10mm;
γ——空气的运动粘度(m2/s),标准空气的运动粘度为15.06×10-6m2/s。
(4)由已知条件中的显热冷负荷QX和送风温差ΔtS,按式(6-12)计算出室内的总送风量LS。
(5)根据送风速度vS和总送风量LS,计算出孔口的送风面积fK和净孔面积比K,按下列公式分别进行计算

式中 α——孔口流量系数,范围在0.74~0.82之间,一般取0.78;
f——孔板总面积(m2),即为吊顶面积减去照明灯具所占用的面积,另外使用局部孔板时则为开孔孔板的总面积。
(6)确定孔口中心距离l(m)和孔口数目n,可按下列公式分别进行计算

式中 a、b——孔板的边长(m);
na、nb——孔板长度和宽度方向的孔口数。
(7)计算孔板送风气流中心的最大风速,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vX——距孔板距离为x处的气流中心的最大速度(m/s);
vP——距孔板距离为x处的气流平均速度(m/s);
θ——孔板送风气流的扩散角,一般取为10°~13°。
对于全面孔板,由于气流受墙面限制,故θ=0°,tanθ=0,vP/vX≈1,故式(6-42)可简化为

计算出vX后,把其与表中的值进行比较,若不符合则需重新计算。
(8)校核空调区域的最大轴心温差ΔtX

校核时,要把ΔtX与室内所允许的温度波动范围作比较,若不符合则需重新计算。
(9)计算稳压层的高度hw。
先算出空调房间单位面积的送风量Ld

式中 F——空调房间的面积(m2)。
再算出稳压层的净高h(m)

式中 S——稳压层内有孔板部分的气流最大流程(m)。
最后再算出稳压层高度hw
hw=h+b (6-47)
式中 b——梁的高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