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管理内容
1.脱硝氨区的出入规定1)脱硝氨区正常运行期间,脱硫值班人员通过接入脱硫控制室的控制系统对氨区的设备运行参数进行远程监控,并辅助工业电视和巡检人员定期巡回检查。氨区实行封闭管理,站内无人期间一律上锁,钥匙由除灰脱硫辅机长保管。
2)因工作需要进入氨区的管理人员、检修人员、运输人员、必须经辅机长许可、登记后方可入内。
3)各级安全检查人员进入氨区必须有安技部相关人员陪同,站内一律不接待外来参观学习人员。
4)所有进入氨区的人员须听从氨区管理员指挥,须经过安全交底,明确氨区的安全风险,遵守各项规定,接受安全检查,并执行登记制度。
5)进入氨区人员必须穿全棉工作服,不得穿带铁钉的鞋,不得携带火种,进入氨区须关闭无线通讯工具,释放静电后方可进入。
2.日常运行规定
1)除灰巡检人员与氨区管理员负责氨区的日常巡检和机组的供氨操作。按指定路线对氨区设备进行巡回检查,完成抄表记录,及时发现缺陷并按公司缺陷流程正确处置。
2)巡检人员进入氨区前须确认无漏氨报警,有漏氨报警时按第5)条处置。
3)氨区管理员每周进行一次手动试喷淋操作,操作结果在日志上记录,该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时立即报修并向上级汇报。
4)氨泄漏监测仪和漏氨报警装置必须定期进行校验,氨区管理员发现仪器超过检定周期时,应及时通知仪器检定部门进行校验,并向上级汇报。
5)出现漏氨报警时,巡检人员立即停运相关运行设备,启动喷淋装置,向上级汇报。得到上级指令后,携带便携式漏氨检测仪就地确认,靠近氨区前要站在上风位,进入氨区必须穿戴好全身防护用品。
6)如发生氨泄漏,应及时汇报值长,由值长启动《脱硝氨区氨泄漏应急预案》。
7)运行操作人员须持有危险化学品操作证,熟悉并掌握漏氨应急处置各项规定。在氨区内进行设备操作时,操作人和监护人必须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操作中严格执行《安规》和《运行规程》的相关规定。
8)运行班组每季度进行一次漏氨应急处置人员的培训,部门每年进行一次漏氨应急处置计划的演练。
9)除灰脱硫专业负责人向人力资源部上报氨区危险化学品操作取证需求,做到人员持证上岗。
3.液氨接卸规定
1)液氨的接卸工作由氨区管理员和液氨运输人员共同完成。
2)液氨槽车到现场时,氨区管理员负责审核液氨出厂单据、质量证书,并确认运输人员是否携带《危险品运输操作证》,如有缺项应拒绝接卸。
3)设置一式两份的《卸氨操作人员安全交底单》,由氨区管理员按所列事项,定期对卸氨与运输人员做好相关的安全交底。交底结束后双方签名确认,并各执一份单子保留备查。对于首次承担本厂运输任务的人员,在进行相关操作前必须做好安全交底工作,其他卸氨人员则保证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交底。
4)进行卸氨操作时,氨区管理员和运输人员需穿好防化服,戴防护手套、护目眼镜、戴有氨气过滤功能的口罩或防毒面具。
5)氨区管理员陪同卸氨运输人员到现场进行系统确认,口头交代好注意事项。先由氨区管理员用氮气对接卸管道进行置换,置换工作完成后,再由卸氨人员连接好槽车的进出管道。氨区管理员开启相关阀门,并严格按照《脱硝运行规程》进行卸氨操作。液氨接卸时应注意控制流速不能过快,防止因静电摩擦起火。
6)液氨卸车时,氨区管理员应对作业区域内大气中的氨浓度进行测试,并控制作业区域内大气中的氨浓度低于25mg/Nm3,否则因立即停止卸氨,查找漏氨点,处理后才能继续卸氨。属于槽车运输方问题且无法处理正常时,氨区管理员有权拒绝接卸。
7)当液氨槽车液位指示为“0”,停运卸氨压缩机后,由液氨运输人员关闭槽车上的气、液相截止阀,氨区管理员负责用氮气对气、液相接卸管道进行置换。置换结束后,由液氨运输人员分离槽车的连接软管与接地线,经氨区管理员确认后槽车方可离开。
8)氨区管理员根据槽车过磅吨位做好相关台账,当液氨数量与出厂单据所列值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向上级汇报。
9)除灰巡检人员每个白班对卸料压缩机气液分离器进行一次排液,特殊原因不能排液时最长不超过三天。
4.其他安全措施
1)脱硝氨区区域门口贴有明显的危险品提示标志和相关注意事项。
2)氨区内严禁明火,氨储存区半径25m范围内需动火操作时,应执行相应的动火管理规定。
3)氨区所有设备和操作工具必须采用防爆设计。
4)液氨储罐的最大装载容积不超过罐容积的80%,罐内压力须低于1.5MPa,温度控制在40℃以下。
5)氨区内配置正压式呼吸器、防毒面具、防化服、防酸碱橡胶手套、防酸碱橡胶雨靴、防护眼镜各2套、2%稀硼酸溶液1瓶等安全防护用品,由部门安全员负责其有效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