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第一编 浙江地区美术史研究
南宋末临安画家的离散与元明画家的来源
一、元初浙籍画家的去向
二、关于元代浙籍画家林一清的发现与研究
三、明代宫廷画家的来源地
蓝瑛绘画思想探微
一、文人画学,师古为尚——蓝瑛绘画的师承观
二、艺镕南北,托古创新——蓝瑛绘画的创作观
三、格融雅艳,标领时风——蓝瑛绘画的风格观
李渔与芥子园及《芥子园画传》考述
一
二
三
汪中旧藏《定武兰亭》流传、收藏初考及相关问题研究
引 言
一、“汪本《兰亭》”流传过程中的主要藏家
(一)“定武以此本为第一”:汪氏父子对“汪本《兰亭》”的收藏
(二)“为世守之”:钟氏父子对“汪本《兰亭》”的收藏
(三)“兰亭三疑”:张丙炎对“汪本《兰亭》”的收藏
(四)“庚子以后所得”:完颜景贤对“汪本《兰亭》”的收藏
(五)“一个可能的猜测”:端方对“汪本《兰亭》”的“收藏”
(六)“国内最后一位收藏者”:朱翼盦对“汪本《兰亭》”的收藏
二、“汪本《兰亭》”流传过程中时人对其的评价及讨论
(一)汪氏、钟氏、赵魏、谭宗浚、何绍基对“汪本《兰亭》”的褒奖与赞誉
(二)李文田、姚大荣、震钧对“汪本《兰亭》”的批评意见
(三)李瑞清对“李文田跋文”的回应
三、结语:尚未解决的问题
萍花聚珍——晚清“萍花九友”
一、胡公寿作品
(一)《清胡公寿行书扇页》
(二)《清胡公寿山水扇页》
二、钱慧安作品
(一)《清钱慧安吴刚伐月图扇页》
(二)《清钱慧安仕女图册页》
三、吴大澂作品
(一)《清吴大澂篆书扇页》
(二)《清吴大澂隶书扇页》
四、顾若波作品
五、金心兰作品
(一)《清金心兰梅花图轴》
(二)《清金心兰山水册页》
六、吴石仙作品
七、吴谷祥作品
八、陆恢作品
九、倪墨耕作品
(一)《清倪墨耕人物扇页》
(二)《清倪墨耕牧童图扇页》
参考书目:
“海上画派”与20世纪早期绘画史视野中的赵之谦
一
二
三
四
从现实到唯美的风格转变——周昌谷绘画艺术研究
一、周昌谷的艺术人生
二、周昌谷绘画艺术风格从现实到唯美的转变
(一)现实主义阶段(1949—1973)
(二)唯美主义阶段(1974—1986)
三、周昌谷绘画艺术风格转变成因
(一)时代背景
(二)师承影响
(三)个人审美追求
四、结语:借鉴与启示
浙派传统与意写精神——周昌谷国画艺术风格的观念性臆述
一、宏观浙派视野中的“意写精神”
二、周昌谷国画艺术的“意写精神”
(一)“蚓书”入画:书画同体的创作观念
(二)笔墨实践:意写精神的技法支撑
(三)诗性意境:文人绘画的意象营造
三、结语:周昌谷“意写精神”的当代启示
印象张宗祥
陆俨少山水画教学初探
一、教学理念:传统、创新兼重
二、教学范本:以《闽浙写生系列》为例
(一)《闽浙写生系列》特色
(二)陆俨少写生方法
(三)陆俨少写生稿的意义
三、教学对象的素养要求
四、教学对象的个性培养
近百年浙江与台湾地区美术关系述略
一、为光复的台湾地区艺坛带去新风
二、为台湾地区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三、近年来浙江与台湾地区的交流
四、浙台艺术专题的若干思考
江南秀域 书画圣地——湖州文联主编《翰墨清远》序
一
二
三
近代“永嘉画派”的始末与群体构成
台州历代美术概况
一、东晋
二、隋唐
三、五代十国
四、宋
五、元
六、明
七、清
八、近现代
《芥子园画谱》及其历史价值
一、中国画传统教学的历史渊源与转折
二、《芥子园画谱》及其形成过程
三、《芥子园画谱》产生的缘由及时代价值
第二编 中国美术史研究
“双树”喻友:元代交游图画中的李郭传统更化
一、以“双松”寄友的曹知白
二、“双树”之象的江南盛兴
三、余论与结论
明清女性笔下的山水景致
一、女性山水画作在画史中所占比重
二、明清女画家的山水游历与山水画创作
三、与男性文人的交往及鬻画为生
三峡民间美术种类研究
一、三峡民间雕刻
(一)石雕
(二)木雕
(三)根雕
(四)阴沉木艺术
(五)三峡虫雕
二、三峡民间织绣
三、三峡民间绘画
(一)梁平木版年画
(二)夷陵农民版画
(三)梁平竹帘画
(四)綦江县农民版画
(五)民间祭祀画
(六)民间风俗画
(七)皮影
(八)奇石
峭壁上的蛙神祭祀舞蹈——对左江崖壁画的一种释读
一、左江崖壁画的独特图形和画面:蛙神的祭祀盛典
二、南方文化中的几个佐证
岭南地区书学研究述略
第三编 美术理论研究
浅谈地方文献及文史研究与地域美术史研究的关系——以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为中心
一
二
(一)“画既不存,文何以证”:黄公望杭州隐居地“筲箕泉”究竟何在?果真“一个黄公望,两处筲箕泉”吗?!
(二)“彼南楼”或即“此南楼”:《富春山居图》创作地之“南楼”而今安在哉?
(三)名为“山居图”非必“山居图”:“山居图”乃宋元盛行文人山水或书斋山水画之一种,并非一定是描绘山林隐居地实景写生之图。
(四)实景写实乎抑或抽象写意乎:《富春山居图》所画究竟是富春江庙山坞段之风景还是画家胸中之丘壑?
(五)是“白描山水”抑或是“未竟之作”:《富春山居图》为何一反“浅绛山水”之特点而留白不设色皴染?
(六)真迹乎抑或非真迹乎:《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到底是真迹还是摹仿赝品?
(七)乡居60载,作画知多少:根据常熟乡邦文献记载黄公望在家居期间所画作品有几幅?
三
图像理论及其本土化径向——2010年以来国内图像研究述评
一、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图像研究呈交叉融合、多元深化的总体格局
二、从文图关系到图像文本:图像自外部关联深入到内部研究
三、从艺术理论到哲学:图像理论的独立建构迈出仅从西方译介的阶段
四、从视觉文化到跨学科:图像研究对象和方法在融合激荡中更新
五、从骤热到反思:当前图像研究面临困境并积极探寻本土化出路
中国的“崇高”观念及其审美
一、中国传统的“崇高”概念
二、近代“崇高”的用法
(一)现代思想的崇高
(二)人的崇高
(三)民族的崇高
三、崇高的革命精神及其“崇高美”
画家余绍宋与打造杭州的“美术之都”
一、画家余绍宋的创作历程
(一)年轻时的余绍宋
(二)从事书画、文史研究与创作
(三)“南归”杭州创办书画社
(四)抗日时,善书画,行义卖
(五)颠沛流离,虎口脱险
(六)“把酒画梅”遥祝抗战胜利
(七)抗战胜利,回到杭州
二、利用画家背后的故事打造“东方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