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浙籍画家的去向
宋太祖赵匡胤在统治时期(960—976),从西蜀招来了一些宫廷画家如黄筌、黄居寀等,又向辽国要回了被扣押的北方汉族画家,如被辽太宗耶律德光掠走后还宋的王霭等。雍熙元年(984),宋太宗于朝中内侍省之下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以下简称“画院”),加上从南唐俘获的宫廷画家和本地画家,构成了北宋画院最初的画家来源。幸运的是,这些前朝的离散画家进入了一个更为注重文化的新朝,他们的艺术才华不但未有折损,而且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不幸的是,他们的后辈们相继面临北宋亡后的女真和蒙古铁骑的侵扰。宋代积贫积弱的政治、军事注定了宋代画院画家会有两次大的离散,这极大地破坏了宋代画院正常的创作活动。这两次大的离散第一次发生在南宋靖康二年(1127),金军破汴,史称“靖康之难”,北宋宣告完结;第二次发生在德祐二年(1276),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被攻克。1279年12月,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为标志,南宋灭亡。两次战争给宋代宫廷绘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尤其是后一次,摧毁了整个宋朝。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宋高宗赵构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宫廷画家的雇佣制度,一批原北宋宣和画院的画家南渡后,相继复职、升迁,如李唐及其在南下途中收留的门人萧照,另有朱锐、苏汉臣、顾亮等,见《宋高宗朝画院画家人名表》。
临安失守后,画家们的流向主要分三路,其一是散落在临安一带,其二是返回到松江(今属上海),其三是随同宋室南逃,流散到永嘉(今浙江温州)、福建和广东沿海。
其一,云集在临安地区的画家有以下诸位。
宋汝志,钱塘(杭州)人,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为画院待诏,宋亡后入开元宫为道,号碧云。他师从祗候楼观,楼观系马、夏传派,宋汝志的待诏地位远过其师。他长于山水、花鸟、人物等,今只有花鸟画存世,其中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雏雀图》册(绢本设色)被传为宋汝志真迹,观其画风,属南宋待诏吴炳的传派,但笔法在工整中趋向轻松洒脱,鸟雀极为生动自然,筐篓的线条既合编织规矩,又不刻板。
与宋汝志同居开元宫的道士王景昇,亦系杭州人,所画道、释人物,得益于南宋画家王辉、李嵩,这二人均以道、释人物为胜,另一位钱塘道士丁清溪,与王景昇同出一体。
孙君泽,杭州人氏,活动于元初,工画山水、人物等,据其画风,与南宋院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综取马远斧劈皴画石、刘松年繁笔作林木和界画法画楼台,把水墨苍劲的马、夏画风淡化为明丽纤秀、刚柔并济的个人风格。他的构图程式鲜明,表现内容皆以文人逸士在佳山秀水中的游赏活动为主,他的艺术活动,把南宋院体与明初的浙派绘画衔接起来。
刘耀,字耀卿,杭州人氏,所画山水,专师马远、夏珪。
另有吴垕,字从礼,杭州人,更以临摹南宋院画为能事。
其二,一批松江籍的画家亦从马、夏的画风里讨生活,必定与这里的前朝宫廷画家的活动有关。
张远,字梅岩,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山水、人物皆仿自马远、夏珪,几能乱真,他还长于修复古画。
学马远乱真者尚有沈月溪,华亭青村人;张观,字可观,松江枫泾人,亦“特长于模仿”。[3]
其三,流散到浙南和闽粤沿海的南宋画家,和元明画家的出现。
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至元十三年)正月,元军统师伯颜率大军进逼浙江,兵至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临平镇西南),只有半壁江山的宋恭帝奉表投降。二月,宋益、广二王南逃,三月,伯颜将投降的南宋度宗皇帝和全太后等作为俘虏押往北方,“宫人从行者百余人……官属从行者数千人,三学之士数百人”,其中似乎并没有画院的画家。伯颜留下余部继续平定江南。闰三月,南宋的大臣张世杰、陆秀夫、陈宜中等南逃,至温州(今属浙江)又奉益王(时年9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同年五月,益王在福州(今属福建)继皇帝位,改年号为景炎,是为端宗,文天祥都督各路军马。十一月,元兵入福建,张世杰、陈宜中等携小皇帝乘海船南走泉州(今属福建),再至惠州(今属广州)。第二年,文天祥、张世杰等派兵攻漳州、泉州、赣州(今属江西)等地,战事失利。十一月,为避元军水师追击,张世杰等携小皇帝逃至井澳(今属广东)。南宋景炎三年(1278,元至元十五年)四月,小皇帝死去,陆秀夫等再立年仅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五月改年号为祥兴。至南宋祥兴二年(1279,元至元十六年)二月,宋、元海军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展开决战,结果宋朝军队大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宋朝灭亡。
如果我们将南宋残部从临安(今浙江杭州)溃退路线的地点一一标出,会发现这些地点与元代在此涌现的大批画家和明代那些供奉宫廷的浙闽籍画家的籍贯基本吻合,这难道是某种巧合吗?对这一有趣的现象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南宋小朝廷败退时,有一部分人就近逃往临安周围避难躲藏,另外还有数量相当多的官员、内侍、宫女等则随之逃往浙江东部沿海及福建,这些人中一定有不少是画院中的画家。在元军的追击下,不断有人加入这支庞大的军民混杂的队伍,也不断有人落难逃脱,隐入沿途民间,其中当然包括了临安的画家。如此,队伍一路溃撤,犹如播种似的,为浙闽两地留下了绘画的苗子,使得宋代院体绘画的风格由此而在这些地方得以保存。据《宋史》载,南宋与元军最后一战失败后,陆秀夫负小皇帝投海,“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4]。可见当时随南宋小朝廷逃跑的人数是相当多的。他们当初跟随逃跑时一定是心存幻想,希望像高宗南渡那样,能够出现“中兴”之日。
南宋灭亡时流散在浙闽两地的宫廷画家,便在这些地方传艺授徒,代代相承,自元代起,这些历史上几乎不出画家的沿海地区纷纷涌现许多名师,如在永嘉以北的相邻地区也出现了不少本籍画家,另一位乔戚里,不知何人,画梅、竹、石,福建建安白鹤山岳祠东庑中壁有其画。[5]永嘉区域的画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振朋,此外,出现于此的还有八九位元代画坛名家,在他们之前,这里几乎从未出现过绘画名家。
王振朋,字朋梅,永嘉人,因擅画界画受知于元仁宗,赐号孤云处士,官至漕运千户。
周朗,字伯高,号冰壶画隐,永嘉人。天台山上有一景,谓“铜壶滴漏”,周朗很可能曾在此隐居过。他擅画白描仕女、人马,供奉于元惠宗朝(1333—1370),存世之作有《杜秋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岫,字云岩,一作雪岩,永嘉人,后寓居华亭青龙镇(今属上海松江),长于设色花鸟和墨竹。传世之作有《风竹图》轴(刊于日本《古美术》卷30,第87—88页)。
夏迪,字简伯,永嘉人。工画山水、竹石。未见有绘画存世。
陈立春,黄岩人,善画梅、竹,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1368),任庆元路照磨。未见有绘画存世。
姚雪心,黄岩人,亦好画墨、竹。未见有绘画存世。
陶复初,字明本,号介轩老人,天台(今浙江临海)人,活动于十四世纪。他历任泉州路判官、温州乐清县尹,赠从事郎。工书善画,墨竹师法李衎父子,着色尤佳。传世绘画有《秋林小隐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史,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官至奎章阁鉴书博士,以善画墨竹名世。作有《墨竹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