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赵之谦以功名与学问二途为毕生心志所托,但使他身后留名的,却是金石书画之艺。
从清代艺术史乃至更大范围来看,赵之谦是少有的青年时期即成名,书法、绘画、篆刻诸艺均取得很高成就的大家,其中尤以绘画得名最早。赵之谦在30岁前后已表现出扎实的造型写生技法、丰富的色彩运用和出色的水墨表现能力,早年在越中博览名家真迹的经验、青年时在浙西南和瓯闽一带游历的经历、对笔墨写生师法造化的兴趣以及杰出的艺术天赋,是其绘画早具成就的原因。在同治纪元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绘画还是赵之谦维持生计、结纳友朋、社会交往与应酬的主要手段,大量的创作一方面使他的笔墨技巧愈趋精熟,另一方面,在其“取北宗意向,学南宗法则,凡派皆合,于是可悟”的创作理念引导下,他的绘画呈现出博采兼取、融会诸家的面目;其学养与书法造诣的精进,又给他的绘画作品带来了遒美劲健的金石气。除了对明清以来花卉画尤其是“扬州画派”的研习和取法,赵之谦还特别注重写生,他创作的《瓯中草木图》《异鱼图》《瓯中物产图》以及一些以萝菔、仙人掌、山芋、端午节物、七巧板等为主题的作品,突破了明以来文人画注重“师古”“师心”而忽略师法自然的传统。他在《章安杂说》中提出的绘画“拙野分境”说,至今仍是绘画审美领域中很有价值的见解。
除此以外,在北碑书法和篆刻领域,赵之谦均突破前人,具有开创性的成就。其书法融魏碑笔意于篆、行、楷之中,使原本方朴严整的北碑书法呈现出遒劲流美的笔致,不但进一步落实了碑派书法的审美理念,而且促成了清代书法由“帖”向“碑”的融合与转型,广为士流认可与仿效。其篆刻初以浙派为根基,取法完白而得其风神灵动之妙,上承汉印朴茂生动的结体,又精研金石之学,取碑碣镜铭、权量诏版等文字入印,以画像石、善业泥等形式入边款,“为六百年来橅印家立一门户”,也给后来的吴昌硕、黄牧甫、赵叔孺、齐白石等金石书画大家以深刻的影响。
赵之谦的书画篆刻诸艺,在其生前即享盛名。其谢世十年之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却对其书法给予严厉批评,称:“赵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赵
叔之罪也。”[3]恰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赵之谦在晚清书坛的广泛影响力。及至西泠印社成立,出于对金石书画家的特别关注,自1908年起陆续编印刊行了一系列赵之谦印谱与书画集[4],这是民国初年广受瞩目的重要艺术品出版活动,图谱流播海外,使得赵之谦的艺术影响更见扩大。吴隐、丁仁在《悲盦剩墨》序言中曾有这样的评述:
悲盦工摹魏碑,于规矩谨严之中,极神明变化之妙,其所为变化,即其画笔之超群轶伦、不可方物者也,则书中有画也。悲盦善画山水、花卉,以秀逸之笔寓朴穆之神,其所为朴穆,即其书势之还醇剑锷、静与古会者也,则画中有书也。要非其人植品高、读书多,弗克以臻此。此悲盦之书画所为可贵也。
(吴隐《悲盦剩墨》初集序)
悲盦书画谱初集书成于客岁冬月,印行伊始,声价邃腾,通都大邑,不胫而走,四方操觚之士,几于家置一编,古所称洛阳纸贵者,殆蔑以加焉。谓夫悲盦书画之超妙,由于品学之贞醇,因而见重于当世,此一说也。
(丁仁《悲盦剩墨》二集序)[5]
随着中国绘画通史性著作的出现,赵之谦作为晚清画坛的代表人物进入美术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了身后声名的移易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