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山水画教学初探

陆俨少山水画教学初探

潘潇飞[1]

摘 要:在20世纪百年沧桑的岁月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此大背景下,陆俨少坚持立足传统之本,结合时代来创新,从而证明中国画尤其山水画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亦有“当下性”价值。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结合陆俨少先生亲手撰写的回忆录《陆俨少自叙》,并以其他陆俨少传记为辅助,参考陆俨少研究会和其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了解陆俨少的经历,从而研究陆俨少先生教学理念对中国画发展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陆俨少;山水画;传统;创新;教育

在20世纪百年沧桑的岁月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此大背景下,陆俨少坚持“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既要“笔笔有来历”,又要“自创新貌”。使中国画雅而不腐,立足传统之本,结合时代来创新,从而证明中国画尤其山水画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亦有“当下性”价值。

1962年,因顾坤伯先生生病。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下同)亟需补充一位山水科教师。潘天寿费尽周折终于请到陆俨少,这并不是简简单单聘请一个教师那么简单,其中包含着两个人对传统与创新的共同态度,包含着两人的共同教学理念,陆俨少是潘天寿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者。陆俨少在教学时用“课徒稿”“写生稿”和临摹的“十张古代大画”来规范教学,其教学内容一直沿用至今,经过数代教师的不断努力而使其教学体系完善,并被全国很多高校效仿。陆俨少是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科教学体系主要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