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综上8端,窃以为地域美术史之研究与地方文献及文史研究,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要其大端如下:
(一)地域美术史是某一特定区域的美术发生发展史,是以某一特定时空的美术家群体或某美术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这种特定空间范围决定了任何地域美术史研究或某一美术家作品研究,都具有某种特定的空间性或地域性特征。
(二)文献(文物)及文史研究在美术史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几乎可以说没有纯粹的以美术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美术史研究。任何地域美术史研究都离不开地方文献(文物)及地方文史研究,没有地方文献(文物)及文史研究的地域美术史研究是有失偏颇、难以独立、难成体系的。
(三)美术史研究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与美术作品有关的如下方面:
1.美术家的籍贯地、生活地、终老地、归葬地;
2.美术作品的创作地、收藏地、流传地;
3.美术家的游历地、寓居地、交游圈及其活动地;
4.美术作品描绘对象如山水、名胜、风物等所在地;
5.美术材料包括笔墨纸砚的出产地;
6.美术作品冠名中的郡望或地名。
(四)上述地域性特征,决定了地域美术史研究离不开基于地方文献史料、文物史迹、非遗传承和口碑采访等资料的地方文史研究。这种研究主要包括美术家和作品有关的地方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和文化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1.美术家本人及与之有关的交游人物的生平事迹研究;
2.与美术家和作品有关的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志、村镇志、寺观志和宗谱族史研究;
3.与美术家和作品有关的地方山川地理、风景名胜、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研究;
4.与美术家和作品有关的地方古建、史迹、地名、文物研究;
5.与美术家和作品有关的地方物产、特产、非遗、工艺美术研究;
6.美术作品名称及与之有关的题跋、地名研究。
(五)地域美术史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片面强调“作品说话”“以画为上”,不能满足于“以画论画”,要重视并善于通过地方文献及文史研究释读出“画外之音”;
2.要积极倡导“画史并重”“画史兼通”,提倡并鼓励绘事与文史兼通、既懂画理又通文史的研究方法;
3.要大处着眼、“气格为上”,从作者所处的大历史、大文化、大背景来审视,以作品的笔墨气韵、格调意境为评判准绳,切勿落入细枝末节的纠缠,防止以偏概全、以小否大;
4.要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切莫人云亦云、先入为主,切忌戴着有色眼镜、拿着放大镜搜罗立论依据;
5.要善于发现、举一反三,从作者和作品的独特性、唯一性、差异性、可识别性入手,找出反证依据;
6.要知行合一、融会贯通,既要穷究诗文志跋、史乘宗谱,又兼顾文物史迹、名胜风物,还要实地调研、采风访谈,最好还能习绘事、懂笔墨、精鉴赏。
笔者于美术史研究只是爱好者偶尔为之,本文不过提出一些问题和粗浅的思考,并无意要解决问题,权当抛砖引玉,祈请美术史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注释】
[1]鲍志成,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南朝诗人吴钧《与朱元思书》称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至元代诗人李桓则盛赞“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3]鲍志成:《高丽寺与高丽王子》,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2005年第2版;《慧因高丽寺》(附:《慧因高丽寺志》点校),《正文堂初编》第6卷,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高丽寺与海东天台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年;《黄公望隐居西湖筲箕泉考述——兼论“富春山居”地“小洞天”及“南楼”》,张希清、赵一新、徐文光,主编:《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4]张丑(1577—1643),原名谦德,字叔益,后改名丑,字青甫,号米庵,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善鉴藏,知书画,万历四十四年(1626)著《清河书画舫》12卷,对“鉴定之学”作了较为深入的叙述,认为“鉴赏二意,本质不同”,指出了各种鉴赏的方法,认为应该先看精神、气质,再看有无皇家收藏记载,有无名人题跋;要买纸画,不要买绢画,因为“纸寿千年”。
[5]卞永誉(1645—1712),字令之,号仙客。官刑部右侍郎。嗜好古人书画,精于鉴赏。该书上溯魏晋,下迄元明,书考、画考各为30卷。体例清晰,条理秩然,全书“先纲后目,先总后分,先本文而后题跋,先本卷题跋而后引据他书”。《四库全书》评曰:“登载既繁,引述又富,足资谈艺家检阅者,无过是编。”
[6]徐潇青,整理:《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地“小洞天”“南楼”今归何处,见“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网。
[7]2014年9月22日常熟市黄公望文化研究会《两岸四地黄公望文化研究交流座谈会》发言。
[8]有关黄公望家乡常熟史地研究成果,参见浦仲诚:《黄公望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黄公望新考》,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6年;《黄公望与虞山望海亭》,“虞山公望草堂”公众号,2018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