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背景
2025年09月26日
(一)时代背景
周昌谷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其幼年至青年主要在民国期间。此时围绕中西绘画孰优孰劣的话题曾掀起不小的争论。先是激进派如康有为、乌以锋[14]等力陈西方写实主义之优,倡国画变法,陈独秀、吕澂甚至公然提倡美术革命,集中于国画的革命改良问题,其思想后被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加以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坚守国画传统的阵营依然坚固,像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艺术家仍然不放弃对民族艺术的追求,幼年和青年时期的周昌谷受传统及家庭影响,致力于民族艺术的学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艺术家大部分用版画、漫画、连环画等形式创作反映普通工农生产和生活以及战争主题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实主义在特定历史时期,占据了艺术创作的主流地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代要求强调艺术的功利性,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政治和社会主义建设,在这种背景下,现实主义持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创作主题的选择主要是围绕讴歌领导、人民、祖国山川河流以及对新事物的赞美。为了更加突出作品鲜明的政治性与浓厚的思想性,对这个时期的新中国主人翁的形象进行“红、光、亮”“高、大、满”的夸张表现,艺术形式单调,风格简单。传统国画的改革是必然的,它在时代的要求下也走上了现实主义之路,周昌谷此时的作品也明显可以看到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顶峰。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端正了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根本方针政策,开启了中西交流的新篇章,文艺创作也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这就为周昌谷绘画创作从现实走向唯美提供了合适的时代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