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传》共刊刻出版了四集。自初集出版起,到第四集刊刻止,前后历时近140年。如果算上巢勋临本《芥子园画传》石版印行时间,则先后历时达200多年之久。由于其内容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到章法布局,为初学者提供了临摹的途径,历来被世人所推崇,成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影响延续至今天。

《芥子园画传》由沈心友刊刻出版。沈心友,字因伯,号芥子园甥馆主人,生于崇祯十一年(1638),本是将门之子,早年失怙,由祖父抚养成人。他原是奉祖父之命跟随李渔读书的,但他忠厚诚实、勇于任事的品行为李渔所器重,大约在顺治十七年(1660)被李渔招赘为婿。沈心友帮助李渔打理家政,编辑书刊,管理书铺,评点诗文,进而与李渔唱和,成为李渔事业的真正传人。李渔在诗文中对沈心友每多赞誉,如在《怀阿倩沈因伯暨吾女淑昭》中写道:“自汝入甥馆,予即东西驰。家政谁代庖,恃尔双雄雌。”[29]又在《阿倩沈因伯寄诗文入都求改正,喜其力学,寄诗勉之》中说:“汝本将门子,操觚由蒙童……胡为遽奋发,一旦回天慵。落纸数千言,不似由人工。”[30]叙述了沈心友努力好学、富有才华的品格,充满深情。

《芥子园画传》初集为《山水谱》,共5卷,编辑工作始于康熙十六年(1677)春,告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冬,历时30个月。[31]沈心友将家藏明代山水画家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苏州府嘉定人)课徒稿43幅,交王概整理增编。王概分类仿摹,增补不少内容,扩展到133幅。又“上穷历代,近辑名流,汇诸家所长”,收得各家山水画40幅。[32]在篇首编有《青在堂画浅说》,介绍绘画的基本常识。李渔的“序”写于康熙十八年(1679)冬至后三天,而他于次年正月十三在杭州层园去世。因而,很难断定李渔生前是否见到此书的出版。但是,可以推断的是,此书编纂工作始于三年前,沈心友在芥子园刻书、售书,而李渔往返于南京、杭州之间,凭李渔与沈心友的翁婿关系及李渔对书籍的热爱,李渔不可能不参与此项工作。又,此书的整理者王概与李渔的关系十分密切。王概,初名匄,字安节,号东郭,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侨居南京。为王左车长子、方文女婿,学画于龚贤。其父、翁均为李渔好友,李渔因之称王概为“小友”。王概为李渔的诗文和《闲情偶寄》作评,李渔则为其画册题诗。[33]因此,李渔肯定参与了《芥子园画传》初集的工作,至于介入程度多深,因无文献资料佐证,则难以断定。

《芥子园画传》二集为《兰竹梅菊谱》,每谱两卷,共8卷,由沈心友聘请王概、王蓍、王臬、诸升、王质五人手摹编定。王蓍,初名尸,字宓草,号弟为。生于顺治六年(1649),为王左车次子。工画善诗,擅长隶书,曾为李渔的诗文和《闲情偶寄》作评。王臬,初名孽,字司直。为王左车三子,擅长诗画。王概的《画传合编序》作于“康熙辛巳仲秋望日”,诸升的《兰竹谱序》作于“康熙壬戌之秋”,余椿的《梅菊谱序》作于“康熙辛巳菊月”。[34]康熙辛巳为康熙四十年(1701),康熙壬戌为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此可以断定,《兰竹梅菊谱》的手摹编纂工作至迟始于康熙二十一年,其刊刻至早在康熙四十年,前后时间达二十年之久。又,诸升在《兰竹谱序》称:“予性疏懒,不耐勾勒。飞白一体,王蕴庵能之,因属图数幅,合成全谱以问识者。”则《兰竹谱》当为诸升与王质手摹而成。诸升,字日如,号曦庵,生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擅长画竹。王质,字文蕴,号蕴庵,精于花鸟虫草。而据余椿《梅菊谱序》所言,王概三兄弟完成《梅菊谱》的手摹工作。

《芥子园画传》三集为《草虫花卉谱》《翎毛花卉谱》,每谱两卷,共4卷。沈心友的跋文对此集的成书做出了交代:“武林王、诸二先生详订于前,槜李三王先生增辑于后……此集创始于壬戌,告成于辛巳,历20年,方得梓传宇内。”[35]“王、诸”是指王质、诸升。又,王概在《芥子园画传合编·例言》中说:“王蕴庵、诸曦庵,武林名宿也。闻画传二集之请,两先生白发萧萧,欣然任事,三年乃成。”[36]当时,王质、诸升年事已高,但乐于从事此项工作。“槜李三王”即指王概、王蓍、王臬三兄弟。也就是说,《芥子园画传》三集由五人共同参与,经历的时间与二集相同,也与二集同时刊刻面世。而王概在《画传合编序》称二集为“前编”、三集为“后编”,因而同时刊刻出版并不奇怪。

沈心友在前三集的“例言”中提及拟编纂第四集《写真秘传》,但此事直至他去世亦未完成。嘉庆二十三年(1818),书坊就将丁皋(字鹤洲,江苏丹阳人)的《写真秘诀》(又名《传真心领》)、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等人物画谱中的图绘,编纂成《仙佛图》《贤俊图》《美人图》3卷,附以《图章汇纂》,以《芥子园画传》第四集的名义刻印行世。其实,第四集与李渔、沈心友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第四集在印制上仍传承了前三集的做法,即印成五彩,尽管其印刷及装帧略逊色于前三集,但在中国印刷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光绪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已漫漶不清,巢勋(1852—1917),字子余,又字子能,号松道人、松华馆主,浙江嘉兴人。工山水,并能花鸟,临摹了前三集,重新编纂了第四集,增加了《佩文斋书画谱》中的人物画论和自己临摹古人的稿本,增收了当代名家名作300余幅,于光绪十三年(1887)在上海石版印行。这就是内容最完备、近现代以来几乎家喻户晓的巢勋临本《芥子园画传》。但这个版本的扉页上,仍然有“李笠翁先生论定”“秀水王安节摹古”“原稿复印”字样。这不过是出版商招揽顾客的一种商业策略,但也充分证明,芥子园作为一个书坊的名称,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其影响历久弥深。

【注释】

[1]江兴祐,西泠印社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项目负责人。

[2]《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43页。

[3]《李渔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1页。

[4]《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6页。

[5]《〈李渔全集·年谱〉斟疑》,《李渔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19页。

[6]《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24页。

[7]《复柯岸初掌科》,《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4页。

[8]《与龚芝麓大宗伯》,《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2页。

[9]《李渔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

[10]《秦游颇壮,归后仅偿积逋,一散无遗,感而赋此》,《李渔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

[11]《嵞山续集》卷3,康熙刻本。

[12]《李渔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91页。

[13]《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41页。

[14]参见赵文卿:《李渔与芥子园》,载于《戏文》,1984年第1期;沈新林:《芥子园浅探》,载于《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1期。

[15]《李渔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1页。

[16]《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7页。

[17]《李渔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29页。

[18]《李渔全集》第16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页。

[19]转引自单锦珩:《李渔年谱》,《李渔全集》第19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6页。

[20]《芥子园画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7页。

[21]转引自韩春华:《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01页。

[22]《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2页。

[23]《与刘使君》,《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5页。

[24]《李渔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凡例七则》第3页。

[25]《闲情偶寄·居室部》,《李渔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56页。

[26]《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李渔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8页。

[27]同上。

[28]同上。

[29]《李渔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23页。

[30]同上。

[31]陈扶摇《跋》:“始于丁巳春,成于己未寒,历四十余月而方告竣。”《芥子园画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65页。

[32]李渔:《芥子园画传序》,《李渔全集》第18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37页。

[33]《舟中题王安节画册八首》小序:“癸丑夏初,挂帆北上。途中无佳山水,觅诗题不得,因检敝簏,得此册,每书一幅,辄若置身其中。始信‘卧游’二字,非虚语也。”《李渔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52页。

[34]《芥子园画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7—259页。

[35]同上,第490页。

[36]转引自单锦珩:《李渔交游考》,《李渔全集》第19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