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雕

(一)石雕

三峡石雕是用石质材料进行雕刻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建筑、廊坊、庙宇和墓碑的装饰。其表现形式有浮雕、圆雕和镂雕等。浮雕又分为浅浮雕、高浮雕和透浮雕等。三峡民间雕刻较为突出的地区是湖北恩施、利川、咸丰、宜昌,重庆的万州、忠县等,它们代表三峡雕刻的艺术风貌,也是中国雕刻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是湖北恩施利川鱼木寨的古墓碑群。利川成永高夫妇墓,是其中最为精美的山中石城,建于同治五年(1866),占地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碑墓四周建有护墙,前壁雕有蹲狮,后墙起垛依地势而筑,共分三层。前院左右各有侧门进入后院主墓,墓门高悬“双寿居”的横批,“龙真穴正地,砂明水秀乡”的楹联分镌门柱两边,铁划银钩,刚劲有力。门楣和匾上雕着“迎亲图”与“荣归图”,皆由土家壮汉组成,或举旗执伞,或吹吹打打,或扬鞭催马,气氛热烈。在两厢及后院还刻有风情画与各种器物。正碑立于墓前,高宽5米有余,4柱3层,底层镂空,外罩镂刻的缠枝花卉,制作精良,可算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土家族石雕博物馆。在这样构筑宏伟的墓葬雕刻中,几乎看不到哀伤和沉痛的影子,有人把这些造型称为“墓碑上的微笑”,是很能说明这种“白喜事”的操办心态和艺术特点的。这些墓碑群中,雕刻了大量人物、动物和花木,融圆雕、浮雕、镂空雕、线刻为一体。例如一组迎亲图的局部,几个土家壮汉,找旗抬轿,身着民族服装,步履稳健。高浮雕的造型,浑朴简洁,风趣幽默,与川江流域的汉墓陶俑有一脉相承之感。用汉族的石雕艺术风格来表现土家族人的人物和丧葬观念,正是土家文化意识与汉族石雕工艺的结合。在这些墓葬雕刻群中,还有一些用变形的凤首蛇身所组成的“福”字,这种凤、蛇互渗造型,似乎正是巴中有楚、楚中有巴的区域文化象征。

梁山双桂堂石雕,也是双桂堂的镇堂之宝,共有镇山大石狮三对,以高一米的四狮二象为基础,独具匠心,展现狮象前身于柱前,独创础石一格。放生池石拱桥石刻玲珑剔透,曲栏石刻“凤穿牡丹”“二龙戏珠”,白莲池后花园“麻姑献寿”“二仙送福”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明清透明花卉砖雕,牡丹献瑞、绿荫满堂、喜鹊报春,代表明清砖雕特色。

三峡石雕的主要特征:首先是朴实的图式。它和正统的学院派雕塑相比,少了许多常理,却多了一份真情和朴实,如梁平双桂堂的古代石雕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是鲜明的地方特色。三峡石雕艺人马本银先生雕刻的十二生肖,运用装饰的手法,造型夸张、简洁、质朴,具有鲜明的民间风味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最后,立意奇绝。白帝城的石刻《竹叶碑》和《凤凰碑》是最好的例证。《竹叶碑》用竹叶的形态,隐藏一首诗,其立意不能不绝。《凤凰碑》用极细腻的线条刻画了一对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牡丹昂首怒放的形象,十分逼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传说“凤凰乃鸟中之王,梧桐乃树中之王,牡丹乃花中之王”,故《凤凰碑》又名《三王碑》,此碑作者已经无从查考。

图1 石雕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