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熙元年(1662)秋天举家迁往南京,到康熙十六年(1677)春天又举家迁回杭州,李渔在南京居住了16年。在这16年中,李渔成就了三件大事,其影响延续了几百年。

首先,李渔创办了芥子园书坊。李渔移家南京前,在杭州已进入文学创作的旺盛期。他现存的十种曲中有七种曲创作于在杭州居住时,他一生中创作的拟话本小说也均完成于那时。此外,他编撰了历史著作《论古》《古今史略》,编纂了《尺牍初征》《资治新书》等。由于李渔的作品通俗、诙谐,一经刊刻印行,就畅销市场,而盗版现象随之而来,尤其是南京、苏州等地盗版极为严重。李渔在《与赵声伯文学》的书信中说得十分明白:“弟之移家秣陵也,只因拙刻作祟,翻板者多,故违安土重迁之戒,以作移民就食之图。不意新刻甫出,吴门贪贾,即萌窥觑之心。”[16]打击图书盗版,是李渔移家的主要原因之一。李渔终其一生,都在为维护自己的版权而努力,他在《闲情偶寄·器玩部》中指出:“是集中所载诸新式,听人效而行之;惟笺帖之体裁,则令奚奴自制自售,以代笔耕,不许他人翻梓……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17]语气十分强烈而决绝,可见他受到的侵害程度非同一般。

李渔为防止盗版,在居住金陵闸时,就开始自撰、自刻、自售图书的一条龙产销业务。初期的书坊名为翼圣堂。李渔在《资治新书》初集卷首《征文小启》写道:“名稿远赐,乞邮致金陵翼圣堂书坊。”[18]此书有康熙二年(1663)王士禄写的“序”和王仕云撰的“题词”,可以推断李渔至迟在康熙二年就创办了翼圣堂书坊。而芥子园建成后,翼圣堂与芥子园两个书坊名同时使用,如李渔女婿沈心友在《四六初征凡例》云:“芥子园新辑诸书,自《尺牍初征》《四六初征》《资治新书》外,尚有《纲鉴会纂》《明诗类苑》《列朝文选》嗣出,万望四方名彦,尽启秘藏,以光梨枣。”[19]《四六初征》《资治新书》均为翼圣堂梓行,而沈心友将它们归入“芥子园新辑诸书”,可见两个书坊都是一家人经营。

李渔在芥子园究竟刊刻了多少种书籍,因缺乏文献佐证,难以做出明确的统计。但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大致可以梳理出刊刻的书籍及时间,如下:《资治新书》初集14卷(康熙二年),《资治新书》二集20卷(康熙六年),《一家言初集》12卷(康熙九年),《四六初征》20卷(康熙十年),《闲情偶寄》16卷(康熙十年),《一家言二集》10卷(康熙十二年),《笠翁诗韵》5卷(康熙十二年),《笠翁词韵》4卷,《笠翁传奇十种》即《怜香伴》《风筝误》《蜃中楼》《意中缘》《凰求凤》《奈何天》《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慎鸾交》,《芥子园图章会纂》。

李渔迁回杭州时,将芥子园出售给他人。而芥子园作为书坊的名称,仍由李渔女婿沈心友主持经营,比如康熙十八年(1679)李渔写序的《芥子园画传》由芥子园刊刻。康熙四十年(1701),芥子园刊刻《芥子园画传合编》时,王概在序中说“芥子园业三易主”[20]。这说明,芥子园作为房屋和园林,在20余年间已更换了三位主人;芥子园作为书坊,则一直延续刊刻书籍的业务,在业内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一种文化品牌。目前所知,芥子园刊刻时间最迟的书是《新刻天宝图》,刻于同治八年(1867)。[21]从李渔创办芥子园到此年,芥子园作为书坊整整延续了两百年。这是我国印刷史上的奇迹。

其次,李渔创作了具有深刻影响的《闲情偶寄》。李渔在南京时期除了编纂、刊刻大量书籍外,在创作上也收获颇大。李渔现存的十种曲中有三种创作于此时,这就是《凰求凤》《巧团圆》《慎鸾交》。最有影响力的是他的《闲情偶寄》。此书刊刻于康熙十年(1671),充分地反映了李渔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也确定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他关于词曲、演习、居室等方面的见解,至今仍有重大影响。

李渔在《与龚芝麓大宗伯》中谈道:“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他年赍志以没,俾造物虚生此人,亦古今一大恨事!故不得已而著为《闲情偶寄》一书,托之空言,稍舒蓄积。”[22]李渔撰写此书下了很大的功夫,运用了大半生的经验积累和学识积累。李渔对《闲情偶寄》也极为满意:“弟从前拙刻,车载斗量。”“惟《闲情偶寄》一种,其新人耳目,较他刻尤甚。”[23]强调了内容见解的独创性。同时,他在“凡例”中指出:“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一字,空疏自愧者有之,诞妄贻讥者有之,至于剿窠袭臼,嚼前人唾余,而谬谓舌花新发者,则不特自信其无,而海内名贤,亦尽知其不屑有也。”[24]主张文字表述的新颖、新奇。现在看来,《闲情偶寄》的一篇篇文字都是绝好的美文。

再次,李渔组织家庭戏班,并以此广交文人学士。李渔自许平生有两个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25]。后一绝技在南京营造芥子园和后来在杭州建造层园时得到充分的表现,前一绝技则在撰写传奇和组织家庭戏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康熙五年(1666),李渔游西秦时,在平阳纳乔姬,到兰州纳王姬。康熙六年(1667),李渔以王姬为生角,乔姬为旦角,“时诸姬数人,亦皆勇于从事”[26],组成家庭戏班。由于李渔的悉心指导和调教,芥子园家庭戏班在当时颇有名声。“江左三大家”的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燕台七子”的丁澎、宋琬、施闰章、严沆,“海内八大家”的王士祯,诗人杜浚、徐轨、余怀、周亮工,戏曲家尤侗等人经常到芥子园聚会,观赏演出,饮酒赋诗。

除了在芥子园演出外,李渔还带领家庭戏班去各地巡演,结交权贵,获取生活馈赠。他自称:“予数年以来,游燕、适楚,之秦、之晋、之闽,泛江之左右、浙之东西,诸姬悉为从者,未尝一日去身。”[27]在清代,家庭戏班像李渔活动范围如此之广者,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通常都是富贵人家组织家庭戏班,其演出也仅仅是供来访者欣赏,而李渔则将之作为谋生的手段。至于芥子园家庭戏班演出的剧目,李渔明确指出:“予于自撰新词之外,复取当时旧曲,化陈为新,俾场上规模,瞿然一变。”[28]也就是说,剧目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李渔的自撰作品,如《凰求凤》《慎鸾交》《巧团圆》等;另一方面是李渔的改编作品,如《琵琶记·寻夫》《明珠记·煎茶》《玉簪记·偷词》《幽闺记·旅婚》等。芥子园家庭戏班只存在了七八年时间,随着乔、王二姬先后于康熙十一年(1672)和十二年(1673)去世,这个戏班的顶梁柱缺失,戏班也就不复存在。但由于李渔十分重视家庭戏班,为此留下了不少文字,如《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断肠诗》二十首、《后断肠诗》十首等诗文,给后人研究当时家庭戏班活动情况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