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继晋以后的又一高峰发展阶段。台州书法也进入高潮。天台山由于它的风景形胜幽丽,成为僧道云集之地,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就是在隋唐时产生在台州。同时,台州也成为南方道教的一大中心。当时,僧道很多是由文士出家,佛家的四大皆空,道家的清静无为,为钻研书画艺术创造了超脱于世俗的条件。
陈、隋之际,智(538—597)建寺佛陇,并择基建造国清寺,开创了中国佛教天台宗。智
本人是书法家,今国清寺所藏的陀罗尼经四册,原本即是智
亲书,唐宋时期散佚三册,仅存一册。南宋建炎时,由僧元通以智
书体补齐,据说智
真迹的第四册在明代嘉靖年间被台州知府谭纶拿走,但也有说拿走的第四册是元通补的,智
真迹尚在。1987年,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组来浙江鉴定,鉴定此册时,定其时代为宋,但作者是智
还是元通,中间尚存在探讨因素。
智以后,最有名的僧人书法家是湛然。
湛然(711—782),俗姓戚,世居零陵荆溪(今江苏宜兴),故号荆溪大师。原为儒家弟子,28岁入左溪玄朗(天台宗八祖)之门,学习天台宗教义,以处士传教。38岁出家,后示寂佛陇,被尊为天台宗九祖。庆幸的是,湛然的书迹,除了天台山上模糊的摩崖石刻以外,近年洛阳也出土了三块他所书写的墓志铭。一块是开元廿八年(740)所写的《唐故荧阳郡夫人郑氏(字德曜)墓志铭》,楷书,1988年在洛阳龙门镇出土;另一块是天宝元年(742)所写的《长河宰卢公李夫人墓志》,偃师出土;第三块是天宝十三载(754)所写的《郑炅墓志》,尤可贵者,此志志盖尚存,上界格篆书“大唐故郑府君墓志铭”九字,笔力遒劲,端严开张。湛然的正书,结法宽扁,灵秀爽利,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唐风书法体系,具北朝书法神韵。三方墓志均刻工精细,充分体现了湛然书法的独特面貌。
与湛然同时,天台禅林寺僧翛然是一位书画大家。翛然,俗姓裴氏,父为楚州刺史裴思训。翛然博通内外经典,纵情诗酒,善丹青,工山水,又通晓音乐,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传。翛然又是向日本僧人最澄(日本天台宗创始人)传授牛头禅的禅宗学者。
天台桐柏观,是道教南方中心。桐柏山周围多道观,自东汉葛玄开始在天台山炼丹修道以来,至盛唐时达到鼎盛时期。前面所说的白云先生,即是方外道士。南朝时,陶弘景(456—536)在天台山和宁海阆风里修炼,前后二十年,他成为著名的书法大师,《瘗鹤铭》就是他的杰作。
唐代的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河南温县人。为陶弘景的四传弟子,《历代名画记》称其“尝画于屋壁,又工篆隶”。开元中自天台征至,天子师之。“曾以三体书写道德经,其篆回为一体,号金剪刀书。”今传世的李白唯一墨迹《上阳台帖》,就是李白看到司马承祯的画壁以后所写的。
晚唐杜光庭(850—933),字圣滨,号东瀛子,天台人。少通经史,工辞章翰墨之学。五代时入蜀事孟昶,进号广成先生、上柱国蔡国公。在云南尝书《蒙国大韶碑》,楷书精妙有法。
郑虔(685—764),字若齐,郑州荥阳人。开元二十五年(737)官广文馆博士,饥穷轲,好琴酒篇咏,工山水,进献诗篇及书画,玄宗御书题曰:“郑虔三绝。”与杜甫、李白为诗酒友。贬台州后,对振兴台州人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卒后葬临海,后代居住台州。
唐代天台画家项容,是一位在绘画领域中创造水墨山水特殊表现技法的划时代大师。项容,天台处士,善画山水。五代荆浩《笔法记》称:“项容山人树石顽涩,棱角,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元真气象,大创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项容有弟子王默(又称王洽、王墨,实则同一人),师项容,风颠酒狂,醉后以头髻取墨抵于绢作画。王默早年也是郑虔的弟子。其作大画时,先饮酒至醺酣,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蹩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这就是泼墨山水。明代董其昌说:“云山不始于米元章,盖自唐时王洽泼墨,便已有其意。”实则体味荆浩所说的:“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则泼墨还当始自项容,所谓“用墨独得玄门”是也,王默不过是加以发展。宋徽宗宣和内府藏画中,就有项容的山水二幅。
王默的弟子顾况,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并且有当时诗坛领袖的地位,白居易初到长安,就是谒见他、经由他推举的。顾况在文词之外,兼攻山水,他为了使自己的画能具有王默和项容的那种笔墨意趣,竟专门提出要担任负责台州盐务的临海新亭监,并直截了当地说出其目的是:“余欲写貌海中山耳。”顾况来临海时,还请王默同行,新亭在今章安西。顾况为职半年解去,而后落笔有奇趣。
又有项洙、项信,均为晚唐时台州人。可能还是项容的本家,均以画水墨山水名,方干有诗“少年师祖过今祖,异域应传项信名”可证。
黄宾虹先生在评论中国山水画时曾说过:“唐画如曲,宋画如酒,元画如醇。明以后之画,如酒中掺水,时代愈近,掺水愈多。”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唐画如曲”中,水墨云山一派,起源于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