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汪中(1744—1794),字容甫,扬州人,清乾隆年间学者。所谓“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下称“汪本《兰亭》”),即汪氏于乾隆五十年(1785)收得的一件《定武兰亭序》“五字不损本”。流传100年后,到清光绪十五年(1889),晚清学者李文田曾在“汪本《兰亭》”中写下一篇跋文,提出了著名的“兰亭三疑”。1965年,郭沫若见到“汪本《兰亭》”影印件并撰文引发“兰亭论辩”时,李文田的这篇跋文便是郭氏重要的理论根据。由于郭沫若对“汪本《兰亭》”并未完全公开,加之此件久未问世,使得“兰亭论辩”中的一些问题至今未能厘清。笔者近日得到一件“汪本《兰亭》”的民国影印件(下称“拙愚堂本”),现结合此件与学界相关研究及相关史料,对“汪本《兰亭》”的流传、收藏情况及相关问题做一梳理。
“汪中旧藏《定武兰亭》”一语,最早出现在郭沫若《从王谢墓志的出土谈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汪氏父子称其自藏《兰亭序》为“《修禊叙》”或“《定武兰亭》五字不损本”,汪全泰、叶筠潭等人称之为“宋拓右军《兰亭序》帖”,何绍基兄弟称之为“汪孟(梦)慈藏《定武兰亭》旧拓本”,吴熙载称之为“《兰亭帖》”,吴云、钟毓麟称之为“《禊帖》”,端方称之为“容甫《兰亭》”,姚大荣称之为“汪容甫《修禊叙》”,朱翼盦称之为“汪颂父《定武兰亭》”,可见随着历史的变迁,“汪本《兰亭》”的名称亦逐渐将“汪氏旧藏”与《兰亭序》联系在一起。此帖曾经清人钟毓麟组织摹刻,其拓本之一现藏故宫,称“清拓钟毓麟刻定武兰亭序”,原石现存两块,藏于镇江焦山碑林,一为“清·《定武兰亭》跋”,一为“明·《定武》残碑”。经比对原石与故宫藏拓本,所谓“明·《定武》残碑”实为钟氏摹刻“汪本《兰亭》”的《兰亭序》部分。
言其“初考”,是有两层含义的:其一,此件《定武兰亭》久未问世,学界对其流传问题的研究还少有涉及;其二,虽然目前掌握到一些材料和线索,但限于资料缺失,目前尚不能将“汪本《兰亭》”的流传全过程全部准确地“呈现”,仅能大致地将其递藏的情况勾勒出来,以待学界更为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