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纪律意识,影响自己与他人
毫无纪律意识,影响自己与他人
纪律是成功的保证,有规矩才能成方圆。纪律是为适应家庭、集体以及社会需求而制定的,它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纪律的目的不是剥夺孩子的自由,而是为了在自我克制方面向孩子提供正确的途径。
面对孩子专注力不强,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很多家长颇为无奈。
不久前,就有这样一位母亲苦恼地说:“我家孩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最近,他们班的班主任总跟我反映孩子课堂纪律差,经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跟周边的同学讲话,老师的口头点名批评、罚站效果都不是特别明显,孩子只能保持几分钟就又开始小动作不断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点好动,但是我当时没有特别严厉地去管,认为孩子还小,等大点之后跟他好好讲道理他就会明白的,结果变成现在这样,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孩子不遵守纪律,让老师伤脑筋,也让家长伤脑筋。特别是老师向家长“告状”之后,家长总是着急得不得了,说孩子不听,又不能到学校看着他,当真是无计可施。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开小差、做小动作、跟周围同学说话的行为呢?主要是因为孩子纪律观念差,没有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
孩子不守课堂纪律有原因
家长不要一听到老师说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就直接责骂孩子,要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找到了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1.期待老师的关系
孩子是家里最珍贵的宝石,家人的目光始终离不开孩子,在家长密切关注下长大的孩子始终有一种优越感,他会认为所有的人都会对自己投以与家长同样的关注。可是,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角色忽然发生了转变,孩子的自我优越感受到了威胁,不再是许多人围绕自己了。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为了使老师给予自己更多的关注,孩子就得想办法了。在教室课堂上,老师对遵守规则、有良好表现的孩子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注视、鼓励,而当孩子出现一些“捣乱”行为时,老师毫无疑问会把注视的目光投向“捣乱”者,孩子便有了被关注的机会。因此,为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孩子便不断的以违反课堂纪律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2.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在入学之前没有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按家长、老师要求做事的习惯,很容易导致入学后纪律不好,甚至一直不遵守纪律。习惯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好习惯如此,不良习惯也如此。一个孩子,如果玩具乱扔、文具乱放,不按时起居,不正常吃饭,生活没有规律,肯定不会有很好的纪律观念,上课自然不会遵守纪律。
方案 培养孩子课堂纪律观念这样做
1.让孩子知道上课的纪律
很多入学不久的孩子暂时还未适应课堂的学习特点,再加上之前在幼儿园松散惯了,在此之前完全没有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对此,家长需要配合老师给孩子讲一讲上课的纪律,让他知道上课应该怎么做,如果他说话或者有其他动作,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同时,家长要多一些耐心,可以在家里模拟课堂,和孩子一起当学生,严格遵守课上纪律。随着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孩子会逐渐学会听课。
2.正确对待孩子获取关注的心理
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捣乱”是为了满足自己被关注的心理,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对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表示理解,让孩子得到被关注的满足。也可以告诉孩子,只有良好的行为才能更被关注,如果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就争取做一个积极思考、热爱学习的学生。另外,家长也可以联系老师,请老师对孩子因希望得到关注而不专心听课的行为进行“冷处理”,这样孩子就能逐渐认识到“小动作”并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从而减少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3.规范孩子的生活秩序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里的“家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孩子的生活秩序。只有孩子的生活有秩序,他才能在学习中、在课堂上有纪律。所以,家长要在生活中让孩子做到作息规律、按时吃饭,文具不乱放、玩具不乱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意识的不断地给孩子制订一些规矩,让孩子按规矩、要求去做,使他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小就懂得按规矩办事,培养其纪律性,如此孩子才能在课堂上守好纪律,专心听课。
4.强化孩子的生活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纪律要求要坚持,不能迁就孩子的任性和执拗,必须将慈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家长的爱心和严格要求,经过长期培养后就能形成习惯,有了这种习惯,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和安排才能乐意执行。反之,就容易让孩子产生随性的“错觉”,放松要求。随着孩子年龄的递增以及心理能力的提高,家长要不断修改家庭原有的行为规范,不断鼓励和赞赏孩子已经养成的各种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提出新的内容和要求。同时注意不断扩大其生活内容,拓宽其活动范围,以提高孩子的认识能力,如对待劳动、工作、游戏、作业的态度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