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吝啬赞扬,帮助孩子找回自信
不吝啬赞扬,帮助孩子找回自信
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个原则对于任何孩子都适用,尤其对存在一些问题的孩子来说,家长更要少批评,多表扬。这样,才能在孩子身上产生“奇效”。
其实,缺点、毛病再多的孩子,身上也有积极因素,有所长,只不过是不太显著、突出而已,如果家长不抱成见的话,肯定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问题是,很多家长对于身上有些缺点的孩子总是抱有成见,即使孩子有积极的因素也视而不见,对孩子批评来批评去。于是,孩子的进取心和精神支柱便在家长无休止的批评中消失殆尽。
小豪很贪玩,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好好听讲,放学后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尽兴地玩耍,直到玩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才去做作业。作业效率也很低,通常20分钟就能完成的他得磨蹭个把小时。爸爸为此很生气,几乎天天批评、数落他,可小豪总也改正不了贪玩的毛病。
有一次,小豪的外婆来家里做客,外婆是个老教师,对教育孩子很有一套。看见小豪和小朋友玩得很好,趁他口渴喝水的时候,边替他擦汗边对他说:“你跟小伙伴们玩得这么好,既知道团结小伙伴,还知道让着别人,真是个好孩子。只是你能不能试着先和小伙伴们一块做完作业再玩呢?那样也许会玩得更开心。”小豪受了表扬很高兴,觉得外婆说得很对,于是懂事地点点头。此后,小豪每次都是先和小伙伴们一起做完作业才去玩,慢慢就养成了放学先做作业再去玩的好习惯。
为什么爸爸的批评教育没有用,外婆的一句话就这样有效呢?是因为外婆发现并抓住了小豪能团结人、知道谦让这一积极因素,给予充分肯定,使他受到了激励,然后加以引导,小豪才能接受外婆的建议。
确实,在某些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孩子身上,积极因素表现得不太明显,甚至是潜在的,很难发现。家长必须努力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不用批评,而改用期望、信任和赞扬等正面激励的方法来帮孩子改掉问题。
方案 及时赞扬孩子这样做
1.对孩子期望不要过高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特别迫切,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病态。根据一项对某市初一到高三3000名学生家长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有近87%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升大学。在另一项调查中,有57. 8%的家长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
诚然,家长对孩子提出各种期望的出发点都是爱。但对孩子期望过高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现在孩子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害怕失败,其原因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密切相关。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盲目地让孩子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对孩子过度保护,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缺乏承受失败的能力。
所以,家长不要对孩子抱过高的期望,所设立的条件和目标应考虑孩子的具体条件及其本身的愿望,而不是热衷于自身的愿望与利益。
2.不吝啬对孩子的赞扬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能很好地说明赞扬对孩子的重要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期待效应”,源于一个“权威性谎言”。1968年,罗森塔尔与助手来到了一所乡村小学,从一到六年级中各选择3个班级,声称要对这18个班级的学生们进行一项“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罗森塔尔为这些学生做了一些有关语言能力与推理能力的测验以后,就用赞赏的口吻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与有关老师,并且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避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罗森塔尔在8个月之后又来到了这所小学,对那些参与过测验的学生进行了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比较大的进步,而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比较强,更加乐于和他人交往,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秀。此时,罗森塔尔才说出了真话:名单上的这些学生并不是通过测验挑选出来的,而是随机挑选的,这只不过是罗森塔尔撒的一个“权威性的谎言”而已。
谎言怎么会变成真的了呢?这就是期待的力量,赞扬对孩子起到的作用。激励是培养孩子求知欲的营养剂。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嘴边经常挂着一些由衷的赞美之词,会让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自信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扬,孩子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进步也要及时赞扬,让他爱上学习,爱上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