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二用,才是专注力的杀手

一心二用,才是专注力的杀手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应该一次只专注于做一件事,彻底完成一件事后,再开始做下一件事才能提高效率。如果一个人无论随便什么事情都投入相同的精力,过于努力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好,那他将会一事无成。

《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猴子在地里掰玉米,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又去掰那个“更好的”,最后摘了一个烂玉米。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就像这只猴子一样,做什么事都毛毛躁躁,总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无法专心地一次做好一件事,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小迪今年7岁了,刚上一年级。小迪平时做事总是三心二意的,周末看见妈妈在打扫房间,便很主动地对妈妈说:“我来帮妈妈扫地吧。”妈妈很高兴的把扫地的任务交给了他。

地扫了一半,小迪发现茶几有点脏,便去拿抹布来擦,结果在茶几下面发现了之前自己丢弃在这里的小玩具,于是小迪便开心地摆弄起了他的玩具,早把扫地的任务忘到九霄云外了。

妈妈对此很无奈,小迪写起作业来也是三心二意,一会儿做数学,一会儿做语文,一会儿又看课外书,老是边做边玩,或者做着这件事情想着那件事情,注意力被有趣的事吸引了去,以至于做作业的效率非常低,本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往往需要3~4个小时才能写完。

孩子在学习、做事的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注意力涣散,手里做着这件事,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当然容易降低专注力,况且不断分心想着其他未完成的事,容易产生慌张与压力,更加耽误时间。因此,家长要告诉孩子,不管面临多少事情,要想做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次只做一件事,并做好这件事。

孩子三心二意缘于家长的“捣乱”

对于孩子的三心二意,很多家长都觉得这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甚至认为这是孩子的性格使然,便一味地责备、抱怨孩子不能专心学习或做事。殊不知,孩子之所以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在旁边“捣乱”。

1.经常批评、否定孩子

如果孩子经常受到家长的批评和否定,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会深受打击,可能会出现无助、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倾向,从而不肯专心做事;也可能会出现恐惧心理,一边做事一边害怕因为自己的一点小失误而遭到家长的批评,从而无法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

2.过度关注、宠爱孩子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面对家里的“独苗”,全家人都像众星捧月般关注着孩子,宠爱着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很容易变得自我、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缺乏忍耐力、克制力,从而难以静下心来做事情。比如,孩子原本正在专心地写作业,妈妈叮嘱他专心,爸爸在一旁指导他,爷爷进来送牛奶递水果,奶奶在旁边嘘寒问暖……试想,孩子的注意力还会集中在写作业上吗?另外,由于全家人对孩子宠爱有加,原本他应该做的事情都被家人代劳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依赖心理,只要一遇到难题就会向家人求助,自然也就无法把精力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了。

3.教育方式不统一

小到穿衣吃饭,大到考试求学,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难免会有冲突,而当家长用不一致的方式教育孩子时,不仅会破坏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性,还会让孩子的思维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进而无法专心于某一件事情。

4.给孩子太多的刺激

孩子的注意力分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给他过多的刺激,就势必会分散他的注意力。这种刺激包括语言上的刺激和物质上的刺激。比如,很多妈妈都有唠叨的习惯,交代孩子做某件事情时,总会反复说好几遍,就怕他记不住;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情,则在一旁不停地提醒、指导等。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还有很多家长认为玩具越多越好、课外书越多越好,这样孩子想玩哪个就玩哪个,想看哪本就看哪本。殊不知,外在的刺激太多,反而会使孩子看得眼花缭乱,进而无法安心地玩一个玩具、看一本书。所以,最好只给孩子一两个玩具、一两本书,等孩子玩腻了、看完了,再给他换新的。

方案 让孩子一心一意写作业这样做

1.给孩子创造有利环境

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静、良好的利于集中精力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家长最好给孩子安排单独写作业的房间,房间应宜人但不过于舒适,陈设要简约,不宜过于花哨,不要摆放过多的糖果、玩具等容易使孩子分心的干扰物。家里的电视声音不能过大。

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当孩子在专心学习时,家长千万不能去打扰,这样会打断孩子的思路,也会使他的注意力分散。比如,在孩子专心地看一本书时,家长不要一会儿让他喝口水,一会儿让他吃口饼干,或是让他帮一个忙,而是要让他集中注意力做完手头的事情,再给他端杯水或递块饼干。当然,孩子在专心玩耍的时候,家长也不要去打扰,可以给孩子规定学习和玩耍的时间,让孩子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痛快、自由地玩。这样,孩子才能专心致志地完成一件事后再去做另一件事。

2.培养孩子做事的秩序感

为了避免孩子同时做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就要培养孩子做事的秩序感,让孩子知道先做这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而不是妄想自己化身为超人,同时做好几件事。比如,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想去看电视,这是不允许的,要让孩子知道,必须写完了作业,才能去做下一件事;当然,在玩的时候也一样,如果孩子在玩滑梯的时候,又想同时玩沙子,这两件事显然无法同时做到,家长应该告诉他,先玩滑梯,然后再去玩沙子,或是先玩沙子,再去坐滑梯,这样才能两样都玩好。

如果孩子一定要放弃正在做的事情,家长要让孩子说出充分、合理的理由,不然在一件事情没有完成时,尽可能不要让孩子进行下一件事。如果孩子必须做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时,一定要让他分清主次,先做完重要的事情,再做次要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完成。

3.增强孩子的兴趣和意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感兴趣,就会不计得失,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做好它,不被其他事情所影响。所以家长要让孩子积极地寻找、发现学习中的一些乐趣,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可能对每一门学科都感兴趣,这种情况下就要靠意志来控制专注力了。

4.根据难易程度安排作业顺序

研究表明,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效率比较低,随后上升,15分钟后达到顶点。根据这一规律,家长可以让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做较为复杂的作业。如此一来,不会因为一开始就接触难度较大的作业而产生烦躁、抵触情绪,转而转向别的有趣的事情。

5.指导孩子分阶段完成要做的事情

当孩子要做的事情难度比较大的时候,家长可以教孩子分阶段完成任务。比如,孩子参加1500米长跑时,家长可以建议孩子把赛程按照300米来分段,一个一个地攻克分段赛程。这样,孩子就能更专注,也能更坚持地完成任务。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可以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分阶段一步一步地完成要做的事情,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孩子的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