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笔之前先动脑,成就高效学习效率
动笔之前先动脑,成就高效学习效率
教育家多湖辉说过:“草稿纸是思考过程的履历表。”草稿和作业一样重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从他打的草稿中得出来的。
草稿纸运用得好,可以大大减少错误率,提高作业速度。有的孩子可能是这样做题的:盯着题目一动不动,3分钟后直接得出最终答案。这种不用草稿的习惯有它的好处,能锻炼抽象思维。但对于比较复杂和困难的题目则不是一个明智的方法,会造成思维混乱。
维维今年上二年级,是个聪明的孩子,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活跃,但是作业完成的并不好,作业本简直是一本涂鸦稿,上面全是涂改痕迹。
维维这涂涂改改的毛病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每次写作业,维维都不打草稿,直接写答案,可是写了一半又觉得不对,于是就涂了重写,写了又改。反反复复,不仅涂改耽误时间,还打乱了答题思路,更加影响了写作业速度,字迹还不整洁。考试的时候也是,试卷上每道题的答案改了又改,把试卷直接当成了草稿纸,老师都找不到最终的答案在哪里,所以成绩一直平平,提不上去。
维维正是因为没有养成打草稿的习惯,没有在草稿纸上理清思路就下笔,才让涂改耽误了时间。打草稿从来都不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而是一件学习中的大事。如果不打草稿,处理复杂题型时思路会混乱,做题正确率不高。而且就算解出正确答案,写卷时也容易忘记答案怎么来的,结果还得按部就班再做一次,浪费时间。
打草稿对思维的作用
1.对思维的备忘
解题时,打草稿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录,显而易见的,在草稿纸上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在检查的时候就能很快速地利用这个记录看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不需回忆。
2.对思维的延续
形成打草稿的习惯还可以给孩子很强的心理作用,使孩子在解题时能按思维的方向放心地走下去,不担心写错,思维才不会中断,继续延续下去。
3.对思维的缓存
在思考的过程中,如果不将能表示完整思维过程的某句话在草稿纸上写下来,那么脑中只会有几个关键词,指望把它们联系起来以走出下一步很困难。如果把表示完整思维过程的句子在草稿纸上写下来,就能缓存思维,那么要将它们联系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方案 教孩子打好草稿这样做
1.了解好的草稿的特点
草稿不能太“草”,好的草稿也有一定的要求,那么,怎么才算是好的草稿呢?一般来说,好的草稿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稿专用。好的草稿应该是按照科目进行区分的,一稿专用。数学打草稿就用给数学准备的专用草稿本,语文、英语的草稿本也是如此。
(2)整洁。好的草稿不会太潦草,整洁应该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会画得乱七八糟,也不会弄得脏兮兮。
(3)画线分区。好的草稿会利用折痕或者画线将草稿纸进行分区,将每道题或者每一类型的题分割开来,这样看的时候不容易串行。而且看起来更清爽,还能节省页面。
(4)有顺序。好的草稿应该是按照顺序来打的,特别是考试的时候,草稿纸上应该标记好题号,这样,检查的时候才能一目了然,方便快速地查找到目标题目。
(5)步骤完整。好的草稿应该是计算步骤、大纲、思路基本完整,过程大致规范的。检查的时候,孩子能按照草稿纸中写的思路来检查题目做的是否正确。不完整的草稿相当于没有用,错了还是找不到问题,也检查不出来。
2.掌握打草稿的步骤和方法
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好的草稿纸是什么样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首先得要有草稿本。草稿本不用太好,家长可以买一些白纸装订成册给孩子作为草稿本,或者废弃的本子、单面打印过的纸也可以。如果是考试发的草稿纸,最好把草稿纸对折,对折后,草稿纸的空白会相对集中在最后,做题时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其次在草稿纸上写上题号,然后开始打草稿即可。草稿字迹不用比试卷上工整,但是至少要非常清晰,一题打完了,画条线隔开,继续按顺序打下一题。再次,尽量把过程写清楚,特别是考试的时候,这样在写完试卷,检查的时候,可以很快检查出之前因为马虎或者慌忙抄错的地方。最后,把打完的草稿纸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家长要鼓励孩子常常拿出来翻阅,这样可以分析思考的轨迹,还可发现学习中的弱点。
3.有些情况一定要打草稿
(1)数学:复杂题型。在数学学习中,草稿本是必备的学习用品。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题,不打草稿,光靠心算很容易出错;一些解答题,在心里过了一遍解题思路,却没有将解题过程在草稿上演算,在解答时很容易遗忘解题步骤。将复杂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呈现在草稿上可以大大提高正确率。
(2)语文:作文提纲。语文最需要打草稿的地方应该是作文,平时写作文的时候要打草稿,考试的时候更要打草稿。考试时间有限,作文打草稿只要列好大纲就好,包括题目、观点、论据、素材、事例、结尾,以及其他灵感、火花。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做到大体思路清晰,不会跑题,不会忘记灵感。
(3)英语:考场听力、单选、阅读等的答案。考场上,听力考试时事先在草稿纸上标好题号,将听到的内容按题号写在草稿上。单选、阅读的答案,按题号顺序写,遇到不会或者没有把握的答案,不会的打“×”,没把握的打“?”,检查或者誊写的时候按题号来,既方便又能避免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