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训练孩子的多样化思维
转变观念,训练孩子的多样化思维
要想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学习时能够高度集中精神,就要在生活与学习中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让孩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凡事让孩子思考之后再行动。
许多孩子现在的学习方式,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不经过自己思考的学习,这有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有孩子自己的问题。在孩子接受的学习和教育中,有些知识根本不需要思考或者根本不容孩子去思考,家长和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孩子记住了多少内容、考了多少分,而不去注意孩子在学习中是否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懒得去思考了。
丫丫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朋友、老师都夸她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丫丫妈妈苦恼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甚至有好几次还考了全班的倒数几名。
原来,在丫丫做作业的时候,妈妈习惯在旁边辅导。时间长了,丫丫对妈妈依赖性很大,在做家庭作业时老是要妈妈帮忙,只要有一点不会就要妈妈说答案,尤其是做数学题时,想也不想就要妈妈把应用题算式列出来,妈妈每次都说让她自己先动脑想想,但是丫丫却缠着不放,非要在妈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为此妈妈很苦恼,不知道怎么纠正女儿不爱动脑的坏毛病。
对于孩子来说,勤于思考是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是一种定型性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思维、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一旦孩子乐于思考,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主动、高度集中注意力,这种勤于思考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能力,能决定他将来一生的成败。因此,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养成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是提升孩子注意力、让孩子全心全意学习和做事不可或缺的因素。
家长要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入手。比如做数学题,要先让他想明白做这个题的思路步骤,就像上学校要经过什么路、什么街、什么单位一样。这个状态在动笔前就要有,而且要清晰。在做题的时候再沿着这个思路一步一步地做,题做完了,也能记住是怎么做的。不要像例子中丫丫的妈妈一样,让孩子把辅导变成了依赖,不再动脑筋。
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趁早
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好奇心远远胜过成年时期,而好奇往往又促进了思维的活动。所以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趁早。
孩子总有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问不完的问题,而且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些家长一开始还能耐心地引导孩子,但一来二去被问烦了,就会直接把答案丢给孩子了事;还有些家长为了省事,甚至连引导孩子思考都省了,直接就把答案告诉孩子。这样的确能马上“打发”掉孩子,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无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应该启发孩子,提醒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看过的书、听到的故事去寻找答案。这样,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会更加愿意自己动脑。
方案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这样做
1.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掌握词汇、概念,训练孩子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与练习的机会,从而训练孩子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比如,要求孩子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坚持写日记、加强作文训练等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家长要引导孩子阅读课外读物,参加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举办班报、黑板报、壁报等活动,以此进一步丰富孩子的词汇,促进孩子正确地理解词意,学会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2.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
思维是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高级认识活动。思维的全部材料来自于感性经验。因此,要发展孩子的思维,首先要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抽象的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3.让孩子多看书
家长应让孩子多看书,广泛涉猎,不要只局限于与课本有关的书籍。对于孩子读书时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释,如果自己解释不了,就要引导孩子去查找其他的相关书籍或资料,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要对孩子爱提问题的行为给予鼓励。
4.经常对孩子问“为什么”
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尤其是对于不爱提问题的孩子,家长更应该主动“创造”一些问题去考他。无论是带孩子上博物馆,还是陪他们看书看电影,父母都可以据此提出相关问题,并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和回答。
5.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孩子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很是烦恼,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求知欲旺盛的表现,父母的呵斥只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在孩子“想”的过程中,注意力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训练。
6.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
动脑筋的故事很多,家长可以有空就跟孩子提提,如某种情况下,某故事主人翁是怎么处理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处理。也可以跟孩子互相讨论感兴趣的故事问题。孩子在参与这些问题的时候,注意力往往是高度集中的,经常跟孩子玩动脑筋的游戏,也会不断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7.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畅所欲言
在一起谈论家事时,孩子再小,也会有自己的思维与看法,家长应该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引。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在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而在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则不敢畅所欲言,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8.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体现了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能的差异。孩子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
(1)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要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迅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他们一些要领和方法。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家长可通过抓他们计算的正确率来进行培养。对年龄稍大的、读高年级的孩子,家长可要求他们在数学运算中既做到正确,又做到迅速。
(2)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要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一方面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可利用数学应用题,如引导孩子认识数量关系、重视一题多解的训练等。另一方面要结合现实,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3)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揭露其根源的思维品质。要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重点应放在概括能力上。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数学命题(判断)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逐步使孩子的认知结构条理化。
(4)培养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要培养孩子思维的独立性:一是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把独立思考的要求作为学习常规加以训练;二是要提倡孩子解决问题的新颖性,让他们善于挖掘解决问题的各种新方法;三是要鼓励孩子通过自编应用题以及有选择地观察、设计来提高自己思维独特性的水平。
(5)培养孩子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要培养孩子思维的批判性,一方面要培养孩子善于对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进行分析,对提出的假设和思维的结果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思维策略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不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