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专注力的重点:抓住课堂前五分钟
掌握专注力的重点:抓住课堂前五分钟
课堂前5分钟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抓住了上课最初的5分钟,就是抓住了本堂课的精华,就是抓住了注意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45分钟,也就是说有9个5分钟,抓住了课堂开始的5分钟,就等于抓住了注意力。一般来说,在上课最初的5分钟里,老师会用最简练的语言回顾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把知识串联起来,并巧妙地引入本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
有的孩子会认为:“这些内容反正我上节课都听懂了,现在就没必要听了。”“反正等一下老师会仔细讲,现在就不用那么认真了。”于是就做起了自己的事情,或者是开小差。千万不要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做将会影响接下来的听课质量。
任何一门课程,各项知识点看似毫无相干,内在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将它们脱离开来,很可能就会造成知识的断层。而且,对于孩子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其内容也各不相同,在课前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兴奋点也可能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之中。老师会在课堂前的这5分钟,利用一些特别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理调节,把孩子的注意力转到课堂上来,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所以,一定要让孩子重视课堂前5分钟的“热身运动”。
方案 配合老师课堂前5分钟这样做
课堂前5分钟,老师会用各种巧妙的开讲方式,使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而孩子要做的就是了解老师新课的导入方式,并且全身心地配合老师。这里以语文课为例来说明。
1.“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课堂起始时,老师会在大约5分钟的时间里,利用和孩子自然谈话的方式直接点题,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并向孩子提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方法。孩子此时应该仔细倾听老师的谈话,将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铭记于心。
2.“温故而知新”导入
所谓“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式,即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是指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导语来导入新课,淡化孩子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孩子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有效降低孩子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老师使用这种方式时,一般会向孩子提出关于上节课的问题,孩子要做的就是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跟上老师节奏的效果。
3.“设疑”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设疑导入方式是指老师根据孩子好奇的心理特点故意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孩子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解答自相矛盾,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发孩子追根溯源的心理,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在激起孩子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老师点题导入新课。此时孩子要做的就是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到老师所设的悬疑情境中去。
4.“围课题”导入
“围课题”导入方式是指利用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根据课文题目提出来一系列问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课堂起始时,老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孩子分析课题,从而引入新课。这种方法比较直截了当,引导孩子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问题,可使孩子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老师使用这种方式时,一般会提一些开放性问题,孩子要做的就是认真思考并和同学积极讨论。
5.“讲故事”导入
“讲故事”导入方式是老师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好方法。老师通常会对低年级的孩子使用这种方法,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孩子主动学习。孩子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
6.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方式是指老师借助一些辅助的手段,如挂图、录像、投影等工具进行导入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可以给孩子初步留下比较深刻的整体印象。比如,老师在教《观潮》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先给孩子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让孩子先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那种气势,再让孩子学习课文。
7.观察导入
观察导入方式是指老师在教新课文前一天,先让孩子观察有关的事物,在课堂前5分钟里先讨论所观察到的事物,再导入新课文的方法。比如,老师在讲《赵州桥》时,会让孩子提前观察家里附近、学校周围有哪些桥,上课的时候可以与赵州桥进行比较。孩子要做的就是根据老师要求认真观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