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求知欲,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
诱发求知欲,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
求知欲是推动人们自己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内在要求,是探索、了解自己所未知事物的欲望,是人们追求知识的动力。如果孩子有了求知欲,就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并坚持不懈地探究。
孩子之所以写作业慢,对学习不感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很有可能是丧失了攫取知识的热情,即求知欲不强。
一个求知欲强烈的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奇妙的“猎物”,获取新知识。对于孩子而言,求知欲是指对知识的学习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通俗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成绩有内在、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所以求知欲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小爱因斯坦的父亲给他买来一个小罗盘玩具。小爱因斯坦拿到这个玩具,高兴极了,摆弄来摆弄去爱不释手。忽然,他的眼睛被玻璃下面轻轻抖动的那根红色小针吸引住了。他把罗盘翻转过来,倒转过去,可罗盘下的那根小红针老是指着原来的方向不变。他好奇地问父亲:“爸爸,这根小红针怎么老是不变方向呢?”父亲没有马上回答他的提问,而是对他说:“你再好好思考思考。”
就这样,一个小罗盘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可见,求知欲具有神奇的效力,它能激发起孩子学习的热情、毅力和强烈的上进心。作为家长,需要特别重视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诱发孩子求知欲的原理
1.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
孩子的求知欲是通过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论语·述而》里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求知欲的内外因互相作用的过程最终转变为孩子自主求知愿望的状态。
(1)外在求知欲。由外因所导致的求知欲叫作外在求知欲,外在求知欲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呈不稳定状态。孩子在形成内在求知欲之前,随着知识的增加,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外在求知欲的鞭策作用将由强变弱,如果在此过程中过分强调外在求知欲的作用,反而会加速孩子厌学,只有外在和内在的两者相互作用,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外在求知欲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是通过外在求知欲的诱发,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稳定的内在求知欲。
(2)内在求知欲。所谓内在求知欲,就是孩子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接受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找到动脑的感觉和自己智慧的存在,从而强化能力,让孩子从心里感受到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平衡,感受到知识的作用,领悟到学习的真谛,从而产生发自内心地想拥有更多知识的欲望。
也就是说,要想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去求知,就要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让孩子形成动机,产生求知行为,然后在行为结果的不断强化下形成内在求知欲,从而进一步促进孩子的求知行为。
2.形成“空穴”
人们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结构和因果关系的物理世界中,一切物质都在持续地运动着,因而人也具有相应的心理特征:喜欢追求规律性,如对称、均衡、持续、普遍、完满等。一旦这种规律、对称、完满等有了缺陷或者遭到破坏,该有而没有,就出现了“空穴”。“空穴”会让人产生完满心理,使人产生去填补上这个“空穴”的欲望。家长要想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就可以利用这一原理让孩子形成“空穴”。怎样形成空穴呢?一是让孩子感到“该有”,二是让孩子看清“没有”。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为诱发求知欲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的主要内容是从孩子的天性出发,着重指出“无”的存在,从而让孩子感到“该有”并看清“没有”。把知识的学习放在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让孩子不但知道该知识点,而且知道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这样才能使新知识被原有知识兼容,并在兼容过程中培养更高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更大的求知欲望。
方案 诱发孩子的求知欲这样做
1.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他们学习力的开始,如何答复孩子的这十万个为什么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比如下雨,孩子会问,“妈妈,雨从哪里来啊?”“为什么叫雨啊?”这种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轻率地用“不知道”“忘记了”等托词应付了事,也不要立即告诉孩子是怎么一回事,家长可以说:“你觉得雨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孩子对雨的疑惑保持一段时间,以此来诱发其求知欲。对于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家长更不可不懂装懂,胡乱编造或说假话欺骗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瑞典一所学校,教室里没有桌子,也没有板凳,孩子们自由地在教室里走动。二年级正在上自然课,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一些雨的照片,问学生:“谁来告诉大家雨是怎么一回事?”孩子们主动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观点把他们分成两派,一派说雨是从海里被风搬过来的,另一派说雨是云彩闹情绪,不高兴流的眼泪。老师指了两个方位,支持谁就站在谁的身边,同学们立即跑了起来,分成两个阵营,他们彼此争论,交换意见。
有个孩子拿了一本关于雨是海水蒸发而来的儿童图画,把它作为证据,但另一派并不买账。不过有一个孩子没参加,老师问他自己的看法。孩子说雨是上帝恩泽大地,让人有水喝。老师赶紧把“上帝”写在黑板上,对同学们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不过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个,留待你们大一些的时候自己去弄明白。”
下课前老师在黑板上把两派的意见归纳起来,大意说两边都对了一半,水是从海面上升到空中变成云,但云并不会下雨,还需要出现坏脾气,云里的水互相争吵碰撞融合,才能变成雨。
由例子可以看出,教育要懂得克制。当孩子问问题时,家长不要马上把正确答案告诉他,而是让他自己去发现,与小伙伴讨论,在此过程中,家长做好引导工作即可。如果家长不懂得克制,像讲教科书一样恨不得让孩子立刻弄懂“下雨”的问题,如气流的知识、云中静电、小冰粒到大冰晶掉下来遇热化为水滴等,会湮灭孩子对雨的好奇。因为兴趣的培养不可过度,需要家长陪着孩子一起慢慢探索。
2.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受认知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总想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好奇心往往能够促使孩子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产生求知的欲望,产生兴趣,从而在这种欲望、兴趣的驱动下,去探究、去思考、去学习、去发现,使他们最终可能成功、成才。对于学习尤其如此,知识的海洋对于孩子来说,永远充满了奥秘,充满了神奇。这也正是促使他们产生好奇心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爱迪生小时候就是个充满了好奇心的孩子。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小爱迪生回来。他的父母亲都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农场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他:“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却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爱迪生是看到母鸡能孵小鸡,觉得很奇怪,他就想自己去试一试。爱迪生好奇,爱问爱尝试,父亲母亲不仅没有觉得烦,还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才使他喜欢上科学,成了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
由此看来,好奇心对于孩子求知欲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对于他们的成长及良好的习惯、倾向、态度、爱好的形成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孩子的好奇心往往只是一时的冲动,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要真正使孩子坚持下去,家长必须要像爱迪生的父母那样,及时加以帮助和引导,使孩子把对事物一时的探究欲望化为长久的兴趣和动机。
3.给孩子一个利于求知的环境
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奥秘和丰富知识的环境,为孩子布置小实验角、数学角、天文地理角等,并给他提供丰富的用品,如望远镜、放大镜、地球仪等,这种环境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除了给孩子准备大量的物质材料外,家长还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敬互爱、民主平等,家长本身应有很强的求知欲,热爱知识,经常用知识充实自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
另外,家长也要多带领孩子去亲身体会大环境,给孩子适宜的环境刺激。让孩子亲自去看、去听、去闻、去尝,甚至去摸、去掰、去拆等。这实际上就是孩子探索他生活中的世界的过程。在节假日,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看电影、戏剧,参观儿童活动中心、动物园、博物馆等,从而增长其见识,认识到周围世界的博大。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培养起他的学习兴趣。
4.耐心培养孩子的兴趣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孩子克服一切困难的内在动力。孩子如果对学习有兴趣,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产生积极主动、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反之,孩子如果对学习失去兴趣,就不可能产生积极主动、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也就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常这也是导致孩子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兴趣爱好广泛、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本来就是孩子的显著特点。换言之,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通常都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只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这些纯真而宝贵的心理特点越来越难以见到了。所以家长在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保护、激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5.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最好给孩子提供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东西,让他发挥出人意料的想象力,创造一个新奇的手工艺世界。陪孩子共同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更可以随时激发他的好奇心、求知欲,给孩子自我创新、探究、观察以及感觉、分类、解释、沟通的机会。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让他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如:通过小实验和日常观察等活动,让孩子自己去获取知识;让孩子自由制作简单的玩具、设计游戏等。孩子对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和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因而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起他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6.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关系
家长应当和孩子交朋友,与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朋友关系,使孩子敢于在家长面前敞开心扉,无拘无束、毫不保留地把内心世界展示出来,然后家长才能真正地透过孩子的表情、眼神、姿态、动作来窥探孩子内心的秘密,知道他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再根据他的喜好诱发其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