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礼仪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人类文明史上,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礼仪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对礼仪文化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因为礼仪文化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程度和公民的精神风貌,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一)礼仪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和谐文化

中国俗称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礼仪文化建设。孔子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认为“礼”之基础是“亲子之爱”,“仁”之核心是“爱人”。这里将“礼”的自然情感基础与“仁”的精神内核做了融合,使社会规范的外在性与道德主体的内在性相接轨,使礼制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觉性有了转化的可能。《左传·昭公十二年》引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礼与仁都是讲人际关系的,礼用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秩序,仁则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人和谐,天人和谐,才能社会和谐。可见,传统的礼仪文化与和谐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礼仪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和谐文化。

1.“和谐”是礼仪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的和谐状态一直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而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从一开始就服务于这一目标。《礼记·经解》云:“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窖,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可见,礼是一种强国之霸术。与仁相比,仁可以使称王,礼则使业霸。而这种霸术的根本就是和。正如古人所说:“礼为用,和为贵。”“和”即是讲中和,中庸,主要强调人之处事要恰如其分,既不过分,又无不及。

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和追求,凝结了中华民族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深度智慧和哲学思考,是中华民族开化史上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为了确保社会和谐,必须从构建和谐的人伦关系入手。劝诫人们要按照人伦关系和谐相处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尚书·舜典》中,舜对他的大臣契说:“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在宽。”后来,孔子总结这一经验,在《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学生子夏更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做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里将以家庭“五教”为基础的孝亲观念,推广扩大到“孝、弟、忠、信”的人伦关系,使之成为全社会都遵守的伦理道德准则。

2.“和谐”是礼仪文化的关键要素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即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历史上,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既提出了礼的规范,又制定了繁多的仪式和在日常生活中区别尊卑等级、协调人际关系的礼节规则,可谓形成了内容比较完备的礼仪体系。透视这浩瀚的礼仪体系,无论是做人之道、从业之道、治国之道,还是日常行为的规范、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包含着最为关键的要素,即“和谐”。

首先,从礼仪所指向的秩序、尊重与合作观念上讲,即是和谐的内在要求。古代之礼,是以“中和”为主体,以仁敬、正义、诚信、辞让、慈孝为主要支柱的一种结构范式。“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见,礼仪贵在和谐,大到国家典章制度,小到百姓日常规范,都应依礼而行,这是“先王之道”值得赞美之处。如果仅是了解和谐境界的美好,仅是倡导人们向往和谐,而不用礼仪规范人们的言行,就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

其次,从施礼的起止过程来看,和谐贯穿由己及人、齐家治国的方方面面。孔子讲和,是先讲个人的心性之“和”。只有个人达到“人之齐圣”“各敬尔仪”“温温恭人”的基本要求,才能在与人交往中“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也才能在处理家庭人伦关系中做到“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最后才能达到“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目标。

就个人来说是求人际和谐、家庭和睦,立足人际文明秩序之协调;就国家来看,是求国强国泰,立足于社会大秩序之稳定。

(二)礼仪文化的功能是造就和谐社会

礼仪文化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同时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功能,譬如建立规范与秩序、培养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以及通过社会化过程来传递社会文化、内化价值规范、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等。

1.建立社会规范与秩序

礼仪不仅表现为文化现象,而且是实现社会控制和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在传统的小型社会中,礼仪发挥着制度性的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异质性与复杂性不断增加,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社会规模不断扩大,旧时的礼制和礼教已不适今用,“法”与“礼”也有了明确区分,正式化的规范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非正式的规范却是不成文的,但往往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理解。一个社会要正常运作,必须强化规范,尽管礼仪文化是属于非正式化的规范,但它在建构社会秩序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某些研究显示,非正式约制甚至比正式约制更为有效。

礼包括有形部分(仪式)和无形部分(礼仪),事实上,礼仪对于社会秩序的建构需要借助仪式来完成,并通过仪式的不断演练来强化规范,获得认同。由于仪式活动是增强个体与群体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它巩固了群体的规范,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道德制裁,为共同体平衡所依赖的共同目的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基础。因而,仪式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对社会秩序的演练,不断巩固着社会的结构。

2.培养道德观念与价值标准

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可以说,礼仪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行为,体现出一定的道德精神。法国学者孟德斯鸠认为,“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荀子认为,君王所制定的礼仪制度,其目的是“以礼定伦”,通过“礼”来确定伦理纲常,维护社会秩序。

从礼仪的历史演进来看,礼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才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祖先崇拜的一种祭祀仪式,对于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强制性,后来逐步融入有关是非善恶、长幼尊卑的道德标准与伦理关系,并在不断完善的礼乐制度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通过仪式不断强化的集体道德得以形塑,并以一种内生性的力量促使社会成员自觉遵守为社会所认同的秩序和规范,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对于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做了明确的阐述,他认为“内仁外礼”,礼与仁互为表里,也即“仁”所包含的内在道德精神,必须通过“礼”的外在仪式而表达出来。孔子将“礼”的自然情感基础与“仁”的精神内核做了沟通,使社会规范的外在性与道德主体的内在性相接轨,使礼制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觉性有了转化的可能。

及至现代社会,尽管礼仪的具体含义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礼仪中蕴含的道德精神仍然对于社会整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道德建设作为礼仪文化的核心部分仍然受到相当的重视。礼仪文化的推进,不仅有助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同时也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出共同的道德规范与价值标准,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仪文化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的规范内进行,使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礼仪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微观方面来看,礼仪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的个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独特的礼仪习俗与规范要求,生存在其中的个体都会受到该文化的约束。自觉遵守礼仪文化的人被视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违背礼仪文化的人将受到社会的普遍排斥以及道德和舆论的压力。因而,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礼仪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通过礼仪教育促进个体的道德教化,使之习得社会文明的各种规范,能够增强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从宏观方面来看,礼仪本身具有人际协和功能,能够促使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社会祥和,对于造就一个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礼仪文化得以承继和代代相传,由此构成人们交往沟通的共同基础,使得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发展。尽管礼仪规范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形成与发展,在不同的社会中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存在差异,但从本质而言仍然具有相对的恒定性与持续性,这构成了社会共同的文化基础,并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

(三)和谐社会建设与礼仪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新的形势与社会背景下,礼仪文化建设既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要寻求创新性的发展。

1.赋予礼仪文化以时代内涵

礼仪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文化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礼仪文化的内涵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这一方面取决于物质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时礼仪文化又不断地被总结、提升、传承和发展,反过来成为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科技、文化、教育都日益趋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礼仪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古代传统礼仪以“致中和”为主体,推崇仁敬、正义、诚信、辞让、慈孝,在此基础上,新型的礼仪文化更为注重民主与文明。一般而言,礼仪文化的内容有三个来源:一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包含的传统礼仪文化资料;二是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三是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现代礼仪文化既要继承中华礼仪传统,同时也要在与其他文明的学习交融中不断推进。

2.多渠道推进公民礼仪教育

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礼仪是有关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当代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而言,公民礼仪素质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推进。

家庭教育是礼仪教育的启蒙阶段,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极为重视,将礼仪教育视为少年儿童的必修功课。虽然当代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礼仪教化已不及古代社会烦琐和严格,但礼仪教育仍然是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渗透于生活能力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要求从儿童启蒙阶段抓起,将礼仪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学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教育,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社会教育是礼仪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工作单位以及社区予以引导和推进。政府在礼仪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为礼仪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明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单位和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可以组织职工或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礼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传承与发扬优秀的礼仪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创造民主文明、公平正义、友爱诚信、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