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的原则
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纠正机体病理状态,使之转变为或接近生理状态。它能祛除病症,另外也是一种创伤,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外科治疗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在对患者正常生理的最小干扰下,以最小的创伤为患者解除痛苦,祛除疾病。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外科医生除应对患者整体状况仔细评估、对所治疗疾病深刻了解、对局部解剖熟悉之外,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遵循微创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手术操作不当是影响创伤愈合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手术中大量不必要的分离解剖,粗暴的组织牵拉离断;止血不彻底,感染病灶对正常组织的污染,不恰当缝合材料的使用,破坏局部血液供应;大块组织的压榨坏死,张力过高,留有异物,引流不当等。轻者可延长创伤愈合时间,重者可导致并发症甚至死亡。
微创原则指手术操作过程中对组织轻柔爱护,最大限度地保存器官组织及其功能,促进伤口的愈合。事实上微创原则贯穿于手术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包括严格的无菌操作,对组织轻柔爱护,准确彻底迅速止血,减少失血,仔细解剖避免组织器官不必要的细线结扎组织,以及手术切口尽可能沿体表的皮纹走向,适应局部解剖和生理特点,使切口尽可能少地影响局部的功能和美观等。
(一)选择适当的手术切口
不同类型的切口选择会影响创口的愈合。手术切口的选择应能充分露出手术视野,便于手术操作,在切开时减少组织损伤,尽可能按兰格氏线(Langer's line)的分布切开皮肤,以便于切口的愈合,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和外观。一般腹部横行切口的愈合并发症要少于直切口,清洁切口愈合好于污染切口。无论腹部何种切口,均应尽量避免切断腹壁胸神经,以免腹肌萎缩。在保证能较好完成手术治疗的前提下,可适当缩小切口。
(二)精细分离组织
手术分离分为钝性分离和锐性分离。锐性分离利用刀刃和剪刀的切割作用,能将致密的组织切开,切缘整齐,其边缘组织细胞损伤较少。钝性分离使用血管钳、刀柄、手指和剥离子等,通过推离作用,能分开比较疏松的组织。但如果操作粗暴,钝性分离往往会残留许多失活的组织细胞,损伤较大。手术过程中,了解两种分离方法各自的特点,加上对局部解剖和病变性质的熟悉,就能正确运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解剖分离时尽量在解剖结构间固有的组织间隙或疏松结缔组织层内进行,这样比较容易,且对组织损伤较少。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避免打开不必要的组织层面。分离解剖神经、血管时,应使用无齿镊或无损伤血管钳,避免使用压榨性钳或有齿镊,以防损伤神经和血管。手术实施过程中要轻柔,避免使用暴力或粗鲁的动作牵拉压迫,导致组织挫伤、失活。
(三)严密地保护切口
手术中避免术后切口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护切口,防止污染。除遵循无菌原则之外,打开切口后,用大的盐水纱布保护切口两缘及暴露的皮肤,对避免腹腔内感染病灶污染切口有一定的帮助。关闭切口前,用等渗生理盐水冲洗掉其中的细菌、脂肪碎片、血凝块等,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四)迅速彻底止血
术中迅速彻底止血,能减少失血量,保持手术视野清晰,还可减少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不彻底的止血和异物残留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创口局部积聚的血液、血清,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伤口中残留异物显然将导致创口的延期愈合。另外,结扎残端也是一种异物。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结扎的线越细,结扎的组织越少,由此产生的异物就越小,就越有利于创口的愈合。
(五)分层缝合组织
创口缝合的时候,应按解剖结构逐层缝合,避免脂肪或肌肉夹在中间,影响愈合。缝合后不能留有死腔,否则,血液或体液积聚在里面,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切口感染。此外,皮肤缝合时两边要对合整齐,打结时应避免过紧,防止造成组织坏死。
(六)不可盲目扩大手术范围
能够用简单手术治愈的疾病,不可采用复杂的手术治疗;能用小手术治好的疾病,不可做大范围的手术。
总之,微创是外科操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手术治疗的重要原则。近年来,随着外科医生对微创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及现代影像系统的发展,出现了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使外科手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