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外科传统

二、我国的外科传统

东方的医学与西方医学同样在发展,并且对西方医学的发展曾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在外科学的发展上,则远远地落后于西方。

外科学并未在我国生根繁衍。据传华佗(大约公元2世纪)是我国外科的始祖。他的“麻沸散”、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刮骨疗伤”比西方的外科早了很多个世纪,但始终未能融入外科学发展的主流。推测其原因是中国从来都没有进行人体解剖学的探索,没有真实的解剖学依据,一切医学活动均失去了真实的科学基础。中国传统的对先祖的敬畏、对古人的崇敬,妨碍了对解剖学的探索。直至20世纪上半期,我国的外科学仍处于萌芽阶段,外科活动只限于极少数的教会医院,“南湘雅,北协和”便是当时的突出代表。20世纪上半期我国社会动荡、内外交困,抗日战争和内战均制约着我国医学的发展。然而,在20世纪中期,也相继产生了外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如沈克非、吴英恺、董秉奇、黄家驷、裘法祖、吴阶平等,在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外科学飞跃发展,专科化的趋势使大批优秀的外科医生涌入新兴的外科领域,如胸腔、心脏、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等。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科到处充满着生机。然而,从60年代开始,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却彻底改变了外科学发展的形势,使我国外科学错过了发展的时机。可以说,我国的外科学尚未形成自己的传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