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禁忌证

二、禁忌证

尚无明确的绝对禁忌证,以下为相对禁忌证。

(一)阴道及盆腔感染

1.最为常见的症状

(1)外阴不适:包括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一般无明显时间性,但在休息状态及心情紧张状态下痒感更加明显。尚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灼热感,有的患者出现性生活痛。

(2)白带异常:白带明显增多,呈稀薄均质状或稀糊状,为灰白色、灰黄色或乳黄色,带有特殊的鱼腥臭味。由于碱性前列腺液可造成胺类释放,故这时的阴道炎表现为性生活时或性生活后臭味加重。月经期阴道pH升高,故经期时或经期后臭味也可加重。极少数阴道炎患者会出现下腹疼痛、性生活困难及排尿异常感。阴道黏膜上皮在阴道炎发病时无明显充血表现。

2.预防

(1)不宜穿紧身裤和化纤内裤,宜穿透气、干爽的纯棉制品。不要经常使用清洁液,以免菌群失调。除月经期外不要使用护垫。内裤要经常暴晒,或用开水煮。

(2)坚持合理、卫生的性生活,注意性生活不要过于频繁;房事前后注意用温水清洗外阴。

(3)糖尿病患者应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不要滥用药品和免疫抑制剂。

(4)如厕后,应用厕纸由前至后的方向清洁下体,避免把直肠的细菌带到阴道。

(5)尽量少去游泳,因为念珠菌在水里生存能力很强,女性在游泳过程中感染念珠菌的概率会增大。

(二)近期子宫穿孔

子宫穿孔是指宫腔手术所造成的子宫壁全层损伤,致使宫腔与腹腔,或其他脏器相通。子宫穿孔在女性生殖道器械损伤中最为常见。可见于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人工流产、中期引产、诊刮术等,探针、宫颈扩张器、吸管、刮匙、胎盘钳或手指都可造成穿孔。穿孔部位可发生在宫底、峡部或宫颈管,其中以峡部最多见。也可穿入阔韧带、膀胱后壁、肠袢,甚至拉出大网膜等,导致内出血、阔韧带内血肿及继发性腹膜炎。必须及时诊断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1.临床表现

(1)宫腔手术过程中出现下腹突发性疼痛。

(2)发觉所用器械进入宫腔的深度明显超过检查时所估计的宫腔深度,且无阻力,感觉不到宫壁的抵抗。

(3)下腹压痛、反跳痛。

(4)如穿孔损伤大血管,短时间内即可有内出血的典型表现,并迅速发生休克。

(5)宫旁包块:如从子宫峡部穿入阔韧带损伤血管,可在阔韧带内形成血肿。

2.诊断依据

(1)手术中患者突然感到下腹疼痛,腹部压痛、反跳痛。

(2)操作时术者突然感到失去宫壁阻力,有无底感,器械进入宫腔的深度远超宫腔实际深度。

(3)若看到夹出有脂肪组织或肠管,则确诊无疑。

3.疾病治疗

(1)治疗原则

①保守治疗:住院严密观察。如宫腔组织已刮净又无内出血症状者,可给宫缩剂和抗生素。如宫腔组织尚未吸净,穿孔较小,无明显内出血,患者情况又良好时,可请有经验的医生避开穿孔处刮净组织后再保守治疗,或抗感染1周后再行刮宫术。

②手术治疗:如有明显内出血体征或可疑脏器损伤时,应立即手术(剖腹探查)。

(2)用药原则

①小的穿孔(如探针穿孔)且无其他脏器损伤者以口服甲硝唑、益母草流浸膏或注射缩宫素。

②大的穿孔不宜单纯药物治疗,尤其是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或有内出血时需手术治疗。

(三)宫颈浸润癌

宫颈浸润癌是发生于子宫颈上皮的恶性肿瘤。我国宫颈浸润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7位。早期宫颈浸润癌的5年生存率达90%,晚期仅10%。普查对宫颈浸润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肯定的积极作用。宫颈浸润癌的发病率自45岁开始逐渐上升,45~55岁是高峰发病年龄,第二个发病高峰年龄在3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8岁。

1.病因

(1)婚育及性生活相关因素

宫颈浸润癌的发病与早婚、早育、多产、性生活过早过频、性生活紊乱、性生活不洁等婚育及性生活因素相关。宫颈浸润癌发病危险性与性行为有关。配偶的精液中聚胺浓度高,可能增加发生宫颈浸润癌的危险性。由于宫颈浸润癌发病与性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已婚妇女应该定期普查,及时诊断和治疗癌前病变。

(2)感染因素

①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研究证实,HPV是宫颈浸润癌的主要病因。HPV感染者患宫颈浸润癌的危险性增加。HPV感染是性传播疾病,因此多个性伙伴及性生活紊乱容易感染HPV。HPV有60余种亚型,CIN以HPV16、18、6、11型感染为主,鳞癌以HPV16、18、31型为主,腺癌以HPV18、16型为主。HPV感染所致生殖道疣的患者,发生宫颈浸润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5倍。

②疱疹病毒(HSV)。宫颈浸润癌患者HSV-2抗体水平高提示该病毒与宫颈浸润癌发病有关。无HSV直接致癌作用的依据,研究认为,HSV-2是宫颈浸润癌发病的协同因素。

③其他病原体。有研究提示人巨细胞病毒、梅毒、滴虫、衣原体、真菌等感染也可与宫颈浸润癌发病有关。

(3)其他

宫颈浸润癌发病还与宫颈糜烂、裂伤、外翻、内分泌、包皮垢、吸烟、生活经济状况、精神创伤、家族肿瘤史、心理学因素、饮食等因素相关。维生素C、维生素A和叶酸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不足是宫颈浸润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吸烟是宫颈浸润癌发病的协同因素,连续吸烟≥4年者患宫颈浸润癌的危险性增加4倍,戒烟可减少其发病危险性。

2.临床表现

早期宫颈浸润癌可能无任何临床症状。然而,部分患者虽然已有白带增多和阴道出血等明显临床症状,但临床分期仍可能为早期病变。患者于病变早期出现临床症状是宫颈浸润癌患者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宫颈浸润癌治疗效果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1)白带增多

80%~90%的宫颈浸润癌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白带增多症状。白带性状与一般炎症相似,随着肿瘤进展坏死脱落及继发感染,可出现恶臭的脓血性白带。

(2)阴道出血

80%~85%患者出现阴道出血症状。可表现为接触性、月经期间、绝经后或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年轻妇女出现接触性阴道出血或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都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临床症状。巨大菜花状外生型肿瘤及溃疡空洞型肿瘤容易出现阴道大出血。

(3)其他症状

肿瘤浸润进展可出现下腹和腰骶部疼痛,下腹及排便下坠感,便血,排便困难,尿频,血尿,下肢水肿等症状。晚期患者还会出现贫血、体重减轻等恶液质症状。

(四)生殖器结核未经抗结核治疗;生殖道结核未经抗结核治疗

抗结核治疗就是指目前针对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肺结核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以下简称结核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

基本原则:抗结核药物大多是作用于酸性环境和细胞内酸性环境的药物,也有作用于细胞外的碱性或中性环境的药物,一个合理正规的化疗方案必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杀菌药,合理的剂量,科学的用药方法,足够的疗程,还要规律、早期用药,才能治愈。缺少哪一个环节都能导致治疗失败。

(1)早期:对任何疾病都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特别对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以免组织破坏,造成修复困难,早期肺泡内有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肺泡结构尚保持完整、可逆性大。同时细菌繁殖旺盛,体内吞噬细胞活跃,抗结核药物对代谢活跃生长繁殖,旺盛的细菌最能发挥抑制和杀灭作用。早期治疗可利于病变吸收消散不留痕迹。如不及时治疗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不治愈,一害自己,二害周围人。

(2)联合:无论初治还是复治患者均要联合用药,临床上治疗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单一用药造成难治患者。联合用药必须要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这样可避免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又能提高杀菌效果。既有细胞内杀菌药物又有细胞外杀菌药物,又有适合酸性环境内的杀菌药,从而使化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并能缩短疗程,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

(3)适量:药物对任何疾病治疗都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剂量。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且不会给人体带来毒副作用,几乎所有的抗结核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如剂量过大,血液的药物浓度过高,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特别对肝肺可产生毒副反应;剂量不足,血液浓度过低,达不到折菌、杀菌的目的,易产生耐药性。所以一定要采用适当的剂量,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4)规律: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因为结核菌是一种分裂周期长、生长繁殖缓慢杀灭困难大的顽固细菌。在治疗上必须规律用药,如果用药不当,症状缓解就停用,必然导致耐药性的发生,造成治疗失败,日后治疗更加困难。对规律用药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一顿不漏,绝不可自以为是。

(5)全程:所谓全程用药就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判定化疗方案,完成化疗方案所需要的时间,一个疗程3个月。全疗程1年或1年半。短化不少于6个月或10个月。

(五)血液病无后续治疗措施者

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病范畴。

1.概述

目前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很多,诸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很多是近几十年现代工业的产物,从而使血液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可以说,血液病是一种现代病。

血液病临床分为三大类型: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骼纤维化、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以往由于缺乏特效疗法,许多疾病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中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许多疾病得以治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显示出中医治疗本病的巨大优势。

现代医学对血液病的治疗多应用激素、化疗等方法,但副作用大,患者治愈率低、易复发。20世纪60年代国外首次将骨髓移植用于治疗白血病,使白血病由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治愈率有所提高,然而骨髓资源十分缺乏,且捐献的骨髓很大部分与患者的HLA不一致,即使移植成功,5年内复发率也高达70%。中医药有着广阔的资源,20世纪50年代人们探索中医治疗血液病的途径,直至现在许多中医认为其病机在于肾虚。经临床研究,我们发现本病的致病因素多为“邪毒”所致,如放射线、化学药品、农药、病毒、细菌等均为中药“邪毒”范畴,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邪毒伤肾”的理论,创立了“解毒透邪、泻实固本”,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血细胞再生激活疗法”,打破了以往治疗本病单纯从虚立论的传统观点,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效果,有些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已远远超出世界发达国家。

2.种类

(1)红细胞疾病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血色病等。

(2)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3)出血性疾病

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友病、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等。

(4)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5)血液生成和功能

血液是血管中流动着的黏稠液体,分为液体成分和有形成分。液体成分指血浆(50%~60%),有形成分指血细胞(40%~50%)。从胎儿期就开始生成原始的血细胞,出生后骨髓成为唯一的造血器官。血液细胞主要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各种免疫细胞。红细胞主要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体内的酸碱平衡。白细胞则是炎症反应的第一线的卫士,聚集、游走到炎症部位进行吞噬作用。而对于较大的细菌、寄生虫等则靠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来完成。血小板参与人体的血凝、抗凝及纤溶的过程。血液中各细胞各司其职,共同使血液系统处于正常的动态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