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发展现状
无论从设备外观还是从工作原理上来看,它其实不能算作“刀”,学术界有人也因此认为“超声刀”的叫法并不科学。
2004年2月14日,在西雅图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英国萨里郡的萨顿癌症研究所Gailter Haar博士、重庆医科大学伍烽博士等人提交的一篇论文透露,中国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HIFU技术来治疗乳腺癌、肝癌等多种癌症,其中,仅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设备就已在中国20家医院使用,治疗了3000多名患者。相比之下,HIFU在英国的临床试验刚刚起步,目前分别有76名患者和20名患者在马斯顿医院和丘吉尔医院参与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而丘吉尔医院所使用的设备还是从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进口的。
严格说来,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出口的只是用于临床试验的科研设备,而不是已经可以在英国大规模运用的产品。但像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这样向国外出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的例子,在中国仍属罕见。
在中国国内,从事HIFU研制的包括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交大新地实业公司等多家单位,其中最先获得市场准入的是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的“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该设备由重庆医科大学王智彪、伍烽等人研制,并获得过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国内重要奖励。王智彪同时兼任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另据该公司网站介绍,其HIFU设备于1997年12月进入临床研究,1999年3月即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试生产注册,随后于2000年5月获准生产注册——从进入临床研究到获准生产注册,前后只花了不到两年半的时间。
不过,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牛凤岐等在2003年第5期《中国医疗》的一篇署名文章中称,国内有关HIFU的研发工作,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与国外有明显差距,所谓的“领先世界”,实际上仅限于临床方面,而且还是沾了管理环境宽松和临床资源丰富的光。Vaezy博士也委婉地指出:“HIFU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大规模应用,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要容易一些。”
而身为国际治疗超声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rapeutic Ultrasound,ISTU)创始人兼主席的Ter Haar博士,一方面非常看好HIFU的应用前景,认为该技术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肿瘤的主要候选之一;另外也强调,HIFU技术仍处于“襁褓期”,其长期疗效如何也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