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对情绪成分的研究发现,认知也是情绪的一个重要成分,注意、知觉和记忆等都和情绪有关系,对情绪产生影响。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可怕的事物并不直接导致人们产生害怕的情绪,从这种刺激情境的出现到情绪的产生之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这个刺激的认知评价。
每个人都会对身边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看到山间开满的鲜花,我们会忍不住赞美它的绚丽;听说某个地区正在遭遇干旱或洪水,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与同情。但是,对于同样的情境,我们每个人对它的评价却并不一定相同,也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当看到猫吃老鼠时,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把老鼠吃掉是为人类除害;也有人会联想到生物书上讲的,认为这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种自然现象,所以见怪不怪;还有人会觉得猫吃老鼠的场景让人恶心、恐怖。
心理学家对情绪进行研究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结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曾经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们将若干大学生被试分成三个组,给他们注射同一种药物,并告诉被试(大学生)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实验为的是研究这种维生素对视觉可能产生的作用。实际上,给他们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一种对情绪会产生广泛影响的激素。然后,主试(实验者)用不同的解释告诉三组被试在注射药品之后可能产生的效果: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后会出现心悸、手颤抖、脸发烧等现象(这是注射肾上腺素的反应);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身上发抖、手脚有点发麻(这不是注射肾上腺素后应有的反应);对第三组不作任何解说。把注射药物后的每组被试各分成两组,然后让他们分别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实验环境里休息:一种是惹人发笑的愉快环境(有人作滑稽表演),另一种是惹人发怒的愤怒情境(强迫被试回答烦琐的问题,并强词夺理、横加指责)。根据实验者的观察和被试的报告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情绪,在愤怒环境中表现出愤怒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则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如果情绪体验是由内部刺激引起的生理激活状态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引起的生理状态应该是相同的,情绪表现和体验也应该相同;如果情绪体验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那么不论哪组被试到了愉快环境中都应该表现出愉快情绪,到了愤怒环境中都应该表现出愤怒情绪。该实验表明: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