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
多年以来,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们对情绪纷扰的成因以及应对和消除对策方面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有了明确的结论。他们认为:人类情绪上的不稳定,应该归因于孩童时期对父母的抗争。之后,多数心理治疗都证实了美国临床心理医生阿尔波特·埃利斯提出的人类情绪分析模式,即“ABC情绪理论”。根据这种理论,人们的情绪困扰并非源自那些缠绕我们的问题本身,而应该归因于我们对这些问题所产生的非理性的和虚妄的观念和想法。
如果一个人发怒了,为了克制自己的怒气,他应该平静下来辨别一下关于这个事件本身的想法,哪些是不切实际或者不正确的,并将这些想法纠正、排除。
小枫在报纸上看见一个大广告公司的招聘启事,去广告公司做有创意的广告是小枫向往已久的工作——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报酬丰厚。他认为自己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足以担任这项工作。他寄出了应聘信和自己的作品,不久之后就被招去面试,但是面试过后却没有被公司录用。
如果用ABC模式来分析这一事件,其中的A被称为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即小枫没有被广告公司录用;C就是情绪上的结果(consequence),假设小枫感到很沮丧。当朋友打来电话邀请小枫一起出去郊游,他会觉得没精打采:“你们去吧,我不去了。”朋友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因为他没有被录用而直接导致了他的沮丧。其实不然,C并不是由A直接产生的,小枫之所以会沮丧,是源自B(belief system)——信念系统,代表了他认定的想法。就是说,激发事件通过个人的信念系统,导致了情绪上的结果。而个人的认定想法也有两种,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首先,非理性的想法通常会造成愤怒、沮丧甚至意志消沉,比如:“我怎么可能被拒绝!那对我来说太糟糕、太残酷了!我有学历、有经验,绝对是应该被录取的,肯定是面试官对我一开始就有偏见!”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消极、耻辱、悲伤和敌意就不可避免了。很少有人会在沮丧、悲伤的时候审视自己的想法是否理性和正确。
那么理性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这些想法通常表现为:“我希望被录用,但是遭到了拒绝,事情真是不顺利,我因此没有得到一份有趣又称心的工作,也因此少了很多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我没有任何理由觉得高兴,所以郊游和庆祝对我来说都不合适。我觉得难过是正常的,因为我的确受到了不小的挫折。”或者:“这一次面试不成功,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话,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是这样的一些想法,造成了他的沮丧和怒气,那么这种怒气能化做动力,促使他思考,并且在下一次应聘的时候表现得更好。这就是理智而不脱离现实的思考方式所获得的结果,虽然会失望、沮丧,但不至于意志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