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小狗
有一个孩子天生残疾,走路时需要用两支拐杖支撑着身体。他每天上学的时候,都会受到一些孩子的嘲笑、欺负,于是,他渐渐变得冷漠、孤独。
一天,这个孩子的父亲在雪地里捡回一只被冻僵的小狗。小狗趴在孩子的脚边,瑟瑟地发抖。但孩子并不喜欢那只脏兮兮的小狗,他用拐杖把小狗赶了出去。小狗没有地方可去,就趴在门外面哀伤地号叫。
父亲听到小狗的叫声,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他来到孩子的房里,与他交谈起来。当他听说孩子经常在学校被人欺负得哭的时候,他说:“那些孩子为什么要欺负你呢?”
孩子说:“因为我的腿有残疾,我打不过他们,所以他们才敢欺负我。”
父亲说:“他们很强,而你却很弱,所以他们才会欺负你。可是现在,你很强,小狗却很弱,你为什么不同情它反而还欺负它呢?”
孩子听了父亲的话,低下了头,眼里含着泪水。过了一会儿,父亲看见孩子把小狗抱回来,把它放在火炉旁边,孩子亲昵地抚摩着小狗,小狗用舌头舔着孩子的小手。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一位著名的医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当他晚年的时候,他对他的孩子讲述了这个故事。他说,就是那只小狗让他看到了爱的力量,是他的父亲使他学会了人一生中最可宝贵的本能——人类同情心。
专家点评:
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其实要有丰富的善良的情感作“根基”。而同情心则是基本的细胞。面对一些弱势,要有基本的同情心,这是做到感恩的前提。如果没有基本的同情心,感恩就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现今许多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舍得花大本钱进行智力投资,可唯独忘记对孩子同情心的培养,似乎孩子除了学习外,别的什么都不需要。渐渐地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也感受不到爱,更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他们不仅不爱社会,不懂生活,同样也不爱父母,不懂感恩父母。从来没有去考虑和体谅他人的需要,不知道为他人做些什么,更不要说帮助他人、欣赏他人、感恩他人。殊不知,我们的孩子经常面对的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充斥暴力、毒品、残忍或不公正……这些都有可能让我们的孩子缺乏爱心而变得冷酷无情。当孩子所遭受的残忍越多,他们就会越感到苦恼,开始容忍不善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负面影响最终会使孩子变得为人刻薄,卑鄙,甚至麻木不仁,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他们同时也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在人际交往中,感受不到人间珍贵的友情和同情,也不善于与人相处,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专家建议:
建议一: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幼儿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在于世界,开始与周围的世界建立关系。幼儿是弱小的,惧怕强暴与伤害,需要人们的关心与保护,成为令人怜爱同情的个体。幼儿自身的弱小使他们对弱小有深切的理解和体会,也就是成年人所说的将心比心。幼儿不仅会同情他们所喜爱的有生命的人和小动物,还会同情小花小草、小玩具,他们以为这些小东西也知疼知暖,甚至有灵魂,于是就和这些弱小者站在同一立场。幼儿的心灵十分敏感,同情的对象也十分广泛。
如果在幼儿时期错过了同情心的培养,孩子长大了,变得强壮了,再想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就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弱小者了。对于十八九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渴望长大,崇尚力量,渴望自己的力量被社会承认,一时冲动的暴力事件常常是十八九岁的男孩所为。
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同情心得到培养,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就会努力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弱小者,并且在未来的人生中时刻准备关怀弱者。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强者。
一天,妈妈带玲玲在外边玩,一个比玲玲还小的妹妹跌倒了,大哭起来。玲玲的妈妈鼓励玲玲去扶起小妹妹。玲玲帮小妹妹擦眼泪,嘴里还不停地说“别哭了,别哭了,我来和你一起玩”,并把自己手里抱着的一个布娃娃给妹妹玩。玲玲的这种表现就是具有同情心的表现,这与玲玲母亲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在玲玲能理解语言,并能用语言进行表达时,妈妈就给她讲故事,告诉她痛苦者的感受。当爸爸生病时,妈妈让玲玲帮助拿药、递毛巾,摸摸爸爸是否发烧等,以此来培养玲玲的同情心。玲玲妈妈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两岁多的孩子看见别人痛苦时,会诚恳地去轻拍或抚摩别人,以表示同情。他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安慰别人,如他认为玩具可以解除痛苦,于是便把心爱的玩具送给悲痛者。当他听到故事中小白兔被老狼吃了时,会为白兔而哭。所以父母有责任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建议二:言教与身教并重
家长要有意识地把同情别人的举动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譬如,亲友或者同事病了,带着孩子去看望;亲朋好友遇到了困难,热心、主动地去帮助解决;看见老人或者小孩走路跌倒了,主动上前去扶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感觉到,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还要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这种耳濡目染的效果比给孩子讲大道理、告诉孩子“做人要有同情心”效果强得多。
一位母亲说:“我经常告诉女儿要关心他人,要爱护小动物,要……但我发现孩子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就冒了。我改变直接说教的方式,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是一些反面教材,从侧面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一次,我们遇到一位盲人在拉二胡乞讨,我趁机问孩子:‘你看他多可怜呀!大家都在帮助他,你是不是也应该帮帮他呀?’在看到电视画面上出现动物弱肉强食——一匹斑马被狮子扑倒在地时,我也马上说‘多可怜的小斑马呀’。我经常以同情弱者的姿态出现,让孩子觉得同情弱小和动物是应该的事情。女儿在我有意无意地熏陶下,渐渐懂得了同情弱者、保护动物。”
建议三:引导孩子同情、关心小朋友
周围邻居的小孩不当心碰痛了,孩子见状却哈哈大笑,此时父母不要责怪孩子“幸灾乐祸”,孩子是被邻居小孩突如其来的表情动作惹笑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当赶紧说:“哎哟,某某小朋友碰痛了,真可怜啊!上回你不当心撞在桌角上不是也很痛吗?”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痛苦经验就会止住笑了。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去关心那个碰痛的小朋友,问问他还痛不痛。如果邻居小孩跌倒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把他扶起来。经过几次类似的行动之后,孩子一般对小朋友的苦痛就会比较同情、关心了。
对于孩子表现出有同情心的举动,父母千万不能不加分析便胡乱指责。如孩子在看电视时,看见以强凌弱、坏人欺负好人,心里就难过,甚至流泪,有些父母每每这个时候就骂孩子:“哭什么?没出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同情是一种没出息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麻木,亦就谈不上感恩了。
作为父母,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同情心,不要用冷言冷语去打击孩子的同情心,也不要笑话他,哪怕是善意的。
建议四:要教育孩子爱护动植物
教育家认为,让孩子从小爱护动物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好办法。
当发现孩子残忍地对待小动物时,要及时给予制止和解释。平时也可把孩子带到动物园、自然博物馆或水上世界去参观,或让孩子自己饲养小动物,让孩子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对小动物的残忍行为。
一次,童童逮了好多蜻蜓。妈妈见了,耐心地劝道:“蜻蜓宝宝想家了,放它们一条生路吧,做个保护益虫的小卫士多好啊!”童童马上拒绝:“才不呢!好不容易捉到的,怎么能放掉呢?”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说:“天黑了,要下雨啦,蜻蜓妈妈担心在河边玩耍的小蜻蜓,眼睛都哭肿了。我要是你呀,一定放它们回去。”童童迟疑了一下,还是有些舍不得。又过了一会儿,妈妈说:“你出去玩儿,要记住早早回家。如果太晚回家,路上碰上坏人把你抓住,关起来,就像这些蜻蜓一样,多可怜啊。妈妈在家也会非常着急。”说完,妈妈离开了房间,不一会儿,童童高兴地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全部放走了蜻蜓。”
童童的妈妈就这样一步步地诱导,最后说服了孩子爱护有益昆虫,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富有同情心。
年幼的孩子认为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样,是有小生命、小灵魂的,也是知冷知热、通人情的,因此,他们往往对小动物、小生物表示关切,很喜欢,甚至把它们当人一样和它们嘀嘀咕咕地说话。家长不必去向孩子解释这些动物与人不同,相反,应该肯定、支持孩子对这些小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并借此告诫孩子不要去攀摘花草,欺负小动物。孩子们对动植物的这种仁爱之心,会有助于他们同情心的形成。
总之,同情心是爱的萌芽,是人类一种很珍贵的感情,它表现在对别人的痛苦表示关心和安慰。自然流露的同情心不仅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花蕾,而且是和谐社会的温泉;由同情心的养成之水,可能会较顺畅地流向学会感恩之渠。所以,父母要重视孩子同情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