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是魔鬼
2001年的3月2日,包头市某中学的两名初三学生因为小小的摩擦发生厮打,致使其中一位学生身中两刀,抢救无效而死亡。这一沉痛事件再次向人们警示:防止青少年犯罪,尤其是防止心理状态处在最不稳定时期的十五六岁少年犯罪,已迫在眉睫。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惨剧呢?据学校和警方介绍,当天下午第二节课后,这两名少年在班级卫生大扫除中追逐耍闹,其中一位不小心将另一位的毛衣撕开了一个小口,两人便相互推拉争执。老师将他们带回办公室进行劝导,两人均表示愿意和解。不料,放学后,在三名同学的怂恿下,毛衣被撕破的同学再次追上对方要求赔件新毛衣,对方不答应,两人又扭打在一起。厮打中,毛衣被撕破者手握借来的小摔刀挥舞捅扎。据当时在场的同学讲,由于天色已晚,谁也没有看见刀子,也没有看到被扎者受刀伤。被扎的同学在回家的路上由于口渴难忍,还到附近汽车站配件门市要水喝,10多分钟后回家,感觉胸闷气短难以上楼,他的母亲很快送他去了医院。经医生检查才发现,他的颈部和左前胸各中一刀,虽然医院全力抢救但为时已晚。
这样一件区区小事,这样一把小小摔刀,残害了一个16岁少年的生命,也毁了另一个15岁少年的前程。近年来,少年犯罪的事件频频发生,原因之一是少年的情绪冲动性。少年期[1]正处于第二生长高峰,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于意志过程,这就容易造成少年的冲动性。所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年龄”。
人到了青年初期[2],情绪的冲动性会有所降低,大多数青年已经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关键的考试中能够放松自己,知道自己的暗恋是无望的单相思时能调整自己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遇到愤怒的事情能够克制自己而不是大打出手。但是也有部分人会因暂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因一时的激动而不能自已,丧失理智,做出令人懊悔之事。
我们渴望长大,在这花样的年华里,我们更想像大人一样主宰自己的人生。然而,要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就应该拥有成熟的情绪控制力,应该能够克制住自己的冲动情绪。
19世纪6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控制情绪和延缓冲动了。研究者让五六岁的孩子在吃蛋糕时,不一口气吃完奶油,或者先吃自己不太喜欢的蛋糕,后吃喜欢的奶油。这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也是一种考验,是冲动与克制、满足与延迟满足之间的斗争。作出何种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己的性格特征,还能预示将来的人生道路。能够抵制冲动是最基本的情绪管理技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