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我儿子明年就要上小学了,现在仍然是幼儿园里注意力最不集中的几个孩子之一,每次都要老师提醒才会上完一节课。家中只有这样一个宝贝,所以我们对他寄予厚望。而现在社会竞争又如此激烈,对人的要求非常高。为了使他改掉身上的毛病,我们采取了对他所做的每件事进行评分的方法引导他,希望以此能给他一种激励,现在已取得一定效果。

目前的问题是,在家里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因为毕竟是多数人关注他一个,将来上学后恐怕就不可能了,一个老师至少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吧。请大家给我出出主意该怎么办!真是头疼呀!

本案例中这个孩子在家里有这么多人关心、照顾,自制力还不强,所以父母才会担心他将来上学后怎么办。应该说,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又可能是多余的。因为学校和家庭环境迥然不同,并不是孩子在家里不够自觉,将来在集体生活中就一定会更加不自觉。

相反,倒是有这样的例子:许多孩子在家里自由散漫、懒惰、缺乏自制力,上学后截然不同,独生子女身上的那些坏毛病一个也没了。究其原因在于,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

孩子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天生的好胜心理促使他不甘落后;与此同时,学校和老师又有一套成熟的教育手段,促使孩子约束自己,相互竞争。这就是集体生活在锻炼孩子自制力方面的最大好处之一。

不用说,学龄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好习惯,而不是认识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唐诗。在培养这些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尤其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自制力的训练,否则孩子上学后的听课效率和质量一定会受到影响。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依靠集体力量来进行教育是一种高质量教育。在自制力训练中,集体生活的影响力更为重要。

以中学生为例,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中学生在意志行动方面克服困难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这个集体的性质。具体地说就是,如果孩子处在一个先进班集体中,这个集体会对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择校”的原因之一吧。

一般来说,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着以下特点:专横、任性、固执、自尊心太强、自我意识太浓、过分自信、自制力差、自理能力差、不肯吃苦等,统称独生子女综合征。

不用说,这种综合征既然是独生子女身上共有的,那么现在如果能打破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就可能会使他们克服这些缺点,增强自制力。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训练和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时,父母首先要结合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舍得让孩子多多参与集体生活,包括在学校寄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劳动,如远足、登山比赛、歌唱比赛等,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经受困难和挫折的磨炼,不断提高自制力。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孩子每天都住在家里,平时念念不忘在网上“偷菜”,甚至还会半夜起床上网,而你又无法控制孩子这样做,或者你自己本身就缺乏自制力,也在这样做,那么这时候让孩子过集体生活、住在学校里,就可能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孩子住在学校里不具备上网条件,他即使想“偷菜”也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这方面的自制力。

其次,孩子住在学校里,严格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行动,生活过得比较充实,兴趣爱好就会从原来的“偷菜”慢慢转移到学校活动上来。

与此同时,集体生活还会增强孩子与同学的相互交往,让孩子在这种交往中看到自身不足,然后发愤努力、迎头赶上。

总之,集体生活氛围与家庭大不一样,虽然不能一概而论,判定谁是谁非,但一般认为,如果学校抓得紧,孩子的自觉性又强,集体生活对提高孩子的自制力是很有帮助的;反过来,孩子的自制力增强了,又会更加喜欢集体生活,从而使得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许多孩子的自制力不足原本就是由父母和家人造成的: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慢慢地使他养成了依赖性和随意性。而在集体生活中,孩子就会这样想了:大家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是你的父母,谁也不会一味满足你的愿望。在家里时,孩子还可能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在集体生活中,谁买你的账呀,理都不理你!别小看孩子,他们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不会随意对别人提出这种诉求的。这样,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慢慢得到提高了。

当然,以上所说的集体生活并非一定是指寄宿在学校,而且也不能认为只要孩子寄宿在学校里就一定比住在家里强。道理很简单,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当然也就不能一概而论。

一位著名的手风琴手回忆说,小时候他在家里练手风琴时,练着练着就会因为怕苦怕累而想方设法逃出去玩,为此没有少挨父亲的打。后来他读小学住在学校里,该班的文艺特色活动就是拉手风琴,所以大家每天都要坚持练琴。这时候虽然他仍然觉得枯燥,可是却不好意思不练下去,所以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也正是在这时候,他养成了经常练琴的好习惯,后来当有人叫他出去玩时,他反而会克制自己予以拒绝了。他说,他要感谢这段集体生活经历,否则他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