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前几天丈夫出差给孩子带回一套光盘《大耳朵图图》,其中有一集是说图图喜欢看电视,可是爸爸担心图图电视看多了会得近视眼,所以就和妈妈商量出一个办法:给图图发放电视票,凭票看电视,以限制图图看电视的时间。
我的孩子在看完这集后主动对我说:“妈妈,我不用电视票。我每天只看15分钟,因为我怕得近视眼。如果得了近视眼,长大以后就不能开飞机了。”
我一听很高兴,马上表扬说:“宝宝真乖,自制力真强。我们不用电视票。”孩子听了也很得意,一到差不多的时间就自己关掉电视走开了。
本案例中这个孩子表现出了较强的自制力。他在看了这集动画片后,会根据其中的情景,自觉主动地和妈妈一起探讨怎么既能看电视、又能避免得近视眼的具体措施,最终得出结论说:只看15分钟。并且他还有自己的理由:得了近视眼,长大以后就不能开飞机了。
虽说孩子的这种童言童语还很稚嫩,不能当真,但从中多少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具有一定的自制力。父母只要以后注意加以巩固,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一定会超越常人,因为他已经懂得去明辨是非了。
明辨是非是培养自制力的主要秘诀之一,什么时候孩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他就自然而然地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的,在他具有优势的方面父母根本就不用过于费力。
既然这样,训练孩子自制力的重点就要放在孩子不高兴、不乐意的地方。通过让孩子明辨是非,促使他自觉调整自身行为。
让孩子明辨是非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说理,二是辩论。
说理,就是父母或老师心平气和地、一对一地对孩子进行帮助教育,讲道理给他听。
应该说,无论孩子的年龄多么小,你讲道理给他听,他都是能有所领悟的。至于说是不是能立刻按道理行动,则不一定。其中有各种原因,自制力是其中之一。有自制力的孩子,可能马上就会改邪归正;而能够马上改邪归正的孩子,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制力,或者说自制力正在慢慢增强。
辩论,是指父母或老师在观点上与孩子进行交锋,有时候也指组织较多的人分成两方,对某些观点展开辩论。
俗话说:“理不辩不明。”辩论的目的和结果都是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一些容易搞混的问题,澄清错误认识,从而认识到自制力对他来说的重要性。这种方式对于理论水平不高、无法说服孩子的父母来说,显得尤其必要。幼儿园或学校等人数较多的地方,经常会采用这种方式,事理性的、班务性的、知识性的内容,都可以提出来让大家议一议。
对于父母来说,最常用的还是通过说理的方式让孩子明辨是非,学会“三思而后行”,增强自我控制意识,这是培养自制力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要首先让孩子在意识上形成一种是非观念,懂得自己应该管住自己,然后他才能真的管住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与成人很大的不同点之一在于容易冲动,往往想都不想就去做了,根本不考虑后果。所以,父母如果能经常在孩子耳边“敲敲木鱼”,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效果的。
这种说理和提醒能否产生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你的谈话是不是符合幼儿心理。符合幼儿心理,道理才容易被他们接受,获得良好效果。
这时候的诀窍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请他想一想这样做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给自己、给别人又会带来哪些好处和损害。只要指出这一点,孩子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例如,如果孩子喜欢插话,当别人还没有说完时他就随便插嘴,这时候就可以启发他想一想,一方面,这对说话的人不礼貌,另一方面,他又不容易听清发言的人所要表达的完整含义,如果在幼儿园上课时打断老师讲话,还会影响其他小朋友听讲。这样一解释,孩子就知道他的这种行为确实不妥,以后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专心听讲了。
还有,在孩子打预防针时,你就可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哭,为什么不哭?一方面,告诉他要做一个坚强的孩子,而坚强的孩子是不哭的;另一方面,打预防针一眨眼工夫就完了。再让他看看排在前面的小朋友,有的人哭了,说明这些小朋友不坚强;有的小朋友就是不哭,他们很勇敢,要向他们学习。这样一边讲,一边帮他作准备,孩子自然就会逐步消除恐惧感,然后自觉自愿地配合医生,变得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然,有时候,仅仅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还不够,还要让他明确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看到并承担这种后果。
例如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且尽快、高效地完成作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自由活动或玩耍,是他们应该做的,又是培养自制力的需要。如果父母能好好地对孩子指出这一点:集中精力把作业做好实际上就是为了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玩,他就会自觉地配合你的要求去做。因为这时候他会清楚地看到,高效完成作业和拖拉做作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仔细算一算,还是先把作业做好了再玩“更合算”——父母高兴,老师满意,自己又完成了任务,考试成绩也会提高,可谓是皆大欢喜;如果倒过来,则一切都相反了,当然也就“不合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