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别人

关怀别人

那天早上,天色阴沉,刮着冷风,我送孩子到学校后,把车开到一家麦当劳速食店。我点了早餐,取了报纸,在店角落一扇大玻璃窗边坐下。店里没有别的客人,但几张桌子上有顾客遗下的纸杯、纸盒、薯条等。

一名年轻妇女带了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进来,点了早餐后,她们坐下来等候。这时,远处的自动门开了,一位穿着破旧大衣、长发瘦削的流浪汉微驼着背走进来。他低着头,慢慢走近一张杯盘杂乱的桌子,在椅子上坐下,检视客人用剩的纸盒,看看有没有剩余食物,然后他从桌上捏起一根冷薯条,放进嘴里。

小男孩扬起眉毛,低声对妈妈说:“妈,那人在吃别人的东西!”妈妈也低声说:“他没钱买,可是又肚子饿。”小男孩低声问:“可不可以给他买个汉堡包?”“我想他只肯吃别人剩下不要的。”妈妈说。

流浪汉发觉这边有人,望过来。当他与小男孩四目交投时,有些尴尬,立刻放下薯条,向小男孩挤挤眼笑了一下。他那原先冷酸的面孔忽然和蔼起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这时女服务员拿了两个纸袋过来,把大纸袋交给妈妈,小纸袋交给男孩。母子俩提着食物走到门口时,小男孩忽然打开纸袋,很快地拿出热腾腾的汉堡包咬了一口,接着转身跑回他刚才坐的桌旁,把汉堡包搁在桌上,然后害羞地低下头,向门外奔去。

那流浪汉显然很惊讶,看看桌上咬了一口的汉堡包,目送小男孩直奔到远处妈妈的车旁。

我想现在最好也离开,于是起身去归还报纸,走出门外,我抬起头,看见乌云里露出了蓝天。

专家点评:

爱心是什么?爱心是热情开朗的性格和对人、对事、对物一贯关心的态度;爱心就是能体察别人的心情,能站在别人的位置与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为别人着想,能够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失望之心。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诗人但丁说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爱,是天下最美的词汇之一。有一位哲人说过:“一切因爱心而生!”爱心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因为有爱,世界才变得温暖。爱人者必然有一颗仁爱之心,因为仁爱,我们才能体会到世界的五彩斑斓。我们无法想象,人如果没有爱心,将会是多么的可怕。

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你播种什么,就会生长什么。如果不给孩子播下爱心的种子,孩子肯定不会有爱心的生长。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充满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才能让孩子懂得感恩

专家建议:

建议一: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

有人说,一个根本不知道关心别人的人必定会萌生出阴暗的心理,冷酷无情的躯壳内必定包裹着一颗残缺的心灵。

培养孩子的爱心一定要趁早,要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灵中撒下爱的种子,让他具有爱人之心。有专家研究指出,人的品德形成都有一个年龄阶段,越小的孩子越好教育。俗话说:“一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学会情感的投入和移位,热爱家庭和周围的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一切美好的人、事、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的爱及具体表现,并让孩子尝试用同样的爱心、感情和行为去对待爱他的人。比如说孩子过生日时,我们送给他生日蛋糕,这时,要告诉孩子我们的生日,还要告诉孩子:“你也要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哦,要记得给爸爸妈妈一份生日礼物啊!”到我们过生日时,可提醒孩子,并鼓励孩子为我们做一件礼物,比如手工制作、一幅图画等。这样既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动手的快乐,也会让孩子明白给予父母一份爱心是件更快乐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培养孩子的爱心。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要让孩子主动地从内心深处明白应该对别人有爱心。

建议二:培养孩子学会爱

母亲带着马克在公园散步,一个小女孩从他们身边跑过,一不小心摔倒了,正好趴在马克的前方。母亲没有上前拉那个小女孩,而是注视着马克,看看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在最初的一刻,马克愣了一下,随后他把插在衣袋里的手伸了出来,吹着口哨把哭泣的小女孩扶了起来。母亲站在那里看着自己的孩子,心中涌起了一阵暖意。

当一个人学会了去爱别人的时候,他就有了一颗爱心。爱心也就是关爱他人之心,它有许多外在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广丰富的内涵。孩子从小就会受到各种爱心教育,如敬爱父母、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善待自然、保护弱小等。毋庸置疑,这些包含着爱心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使彼此间的交往更加融洽、更加友善。

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孩子也有,但孩子的爱心表现得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做父母的进一步培养和激发。

建议三:给孩子上一堂爱心增长课

人的仁爱之心,在三种情况下最容易激发出来:一是对别人的艰难和困苦能够充分地理解和同情的时候;再是个人的关爱和救助活动能够得到他人乃至社会肯定的时候;还有是把自己帮助他人真正当成是一种快乐的时候。感受痛苦才能理解痛苦,需要帮助才能愿意帮助,让别人快乐才能自己快乐。而爱心增长课恰恰起到了这样三方面的作用。

有个医生到英国南部一所小学去拜访老同学。刚走进校园,她就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男孩,一瘸一拐地从面前走过。不一会儿,又见一个眼睛上缠着纱布的女孩被一个比她小三四岁的男孩搀扶着,小心谨慎地走进教室

医生带着一脸的惊讶,问老同学:“你们这里怎么有这么多残疾儿童?”老同学笑着解释:“这是我们学校的爱心增长课。为了使这些幼稚的心灵真正能够理解和同情别人的疾苦与不幸,我们要求所有学生在一个学期当中,每个人都要过一个盲日、一个病日、一个聋日、一个残疾日和一个哑日。例如在盲日这天,他们的眼睛就要被包起来,什么都不能看。然后我们再分派别的孩子去帮助他们。这就会使盲者和帮助他们的人都从中受到教益。”

于是医生来到一个蒙着眼睛的小女孩面前,亲切地问:“你看不见东西,不觉得难受吗?”

“不。开始的时候,是有些难受,但想想那些终生都看不见东西的人,自己就觉得太幸运了。”接着,小女孩又兴致勃勃地说,“自从过了盲日、病日、哑日和残疾日之后,我的爱心增长了10倍。因为给需要帮助者献上爱心,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建议四:多给孩子讲一些爱心故事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承受了太多的爱却不太会付出爱,那么,怎样才能既不受到孩子的排斥,又能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小动物呢?要知道,故事永远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中的内容也常常会被他们当成格言一样信奉。作为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有意识地将包含此类教育意义的故事读给孩子听,比如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这样的方法,孩子很乐意接受,父母也不用费太大力气,同时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建议五: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爱心活动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通过一些途径帮助孩子找到奉献爱心的机会。比如,帮助邻居打扫卫生,给老年人阅读书报,给小孩当家庭教师,给生病的小孩做玩具,利用假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或者带着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玩等。当然,还有一种获得这种亲身经历的方法,就是参加一个当地或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组织的助人为乐活动,没有比这种亲身经历更能促使孩子产生爱心的了。一个中学生在参加了儿童安居工程建设之后说,她真的学会了在购物甚至在买口香糖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真需要这个吗?”

不过,父母们要记住:选择对你和孩子有意义的事,不要丧失兴趣,尽量与孩子一起参加。

总之,要想让孩子关心爱护他人,亲身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光靠说教是绝对不够的。

建议六:父母要懂得示弱

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做事。家人生病时,给孩子表明,家人需要他的照顾,比如让他削水果、倒水等。平时工作回到家可以直接跟孩子说:“妈妈累了,想躺一会儿,你给妈妈拿一个靠垫吧?”家长时常有意地“懒”一下,有利于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情感。

建议七: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的”、“给我”、“我要”,这是孩子最常说的几个词,由此可见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大人们也习惯用这些来证明“人生来是自私的”这个说法。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自私是个体存在的根本条件,但只要将自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会让爱心在人性中放射光芒。

孩子最先学会的话一般是“爸爸”、“妈妈”,这表明在孩子的意识中最先接受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的爱让孩子从一出生就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但是,作为父母,一定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父母也有享受的权利,孩子也有为这个家庭服务的义务,从而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要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形成“长辈先用,最后轮到我”的意识;让孩子在学会享受时应首先考虑他人,如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

一位父亲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为了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我常常对他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经常关心和爱护你,你也应该关心大家的生活,嘘寒问暖。”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爷爷病了,我问儿子:“幼儿园放学后陪陪爷爷好吗?”儿子爽快地答应了。我还有些不大放心,结果下班回家一看,儿子不但一直陪着爷爷,端茶递水,还把幼儿园老师讲的童话故事说给爷爷听,逗得爷爷直笑,儿子也因为觉得自己能够担起照顾爷爷的任务,显得格外得意和积极。有了孙子的“精神疗法”,几天后,爷爷就康复了,他笑着对我说:“要不是这孩子整天让我开心,我的病也好不了这么快。”

总之,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父母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富有爱心的家庭,同时也给孩子机会让其学习照顾父母、长辈,让孩子明白爱心是相互交流的,不只是单方面的索取。

建议八:培养孩子关照他人的好习惯

姨母到哈里家做客,哈里叫出自己8岁的女儿泰密,让她向老人问好。随后的几天,哈里将照顾老人的任务交给了泰密。泰密是个很乖巧、很听话、很懂事的女孩,也很乐意照顾老人,但问题是,她以前从来没有照顾过老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后来在父母的帮助下,泰密终于学会了如何关照老人。姨母在哈里家玩得很开心,走的时候摸着泰密的头,不住地夸她是个好孩子,是一个会关照人、有爱心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失去善良的情感,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人类的善良、爱心在关照父母、关照老人甚至关照陌生人身上得到体现。在关照别人的同时,也是付出爱心、显示善良的时刻。

总之,作为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进行爱心教育,只有这样才有良好的心态去感恩与助人,享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