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提琴的故事
布里奇斯的少年时代是在无止境的顽皮和悖逆中度过的。直到有一天,他意外地得到了一把小提琴——一把漂亮的阿马提小提琴。
在一天下午,少年时的布里奇斯眼看着他盯了许久的一辆豪华汽车驶出了一幢公寓,他认为时机来了,就翻身跃入院子,从窗户爬进了那户人家,悄悄地潜入了卧室,准备行窃。但进入卧室时,最惶恐、最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卧室的床上赫然躺着一个女孩。
短暂的惊慌过后,女孩微笑着说话了:“请问,你是要找五楼的麦克劳德先生吗?”
布里奇斯只好机械地向她胡乱点头。
“哦,那么,这是四楼,你走错了。”
那时,布里奇斯大脑一片空白,听她这样讲,如获大赦,慌忙掉头就走,这时身后又响起了那个甜甜的声音:“你能陪我坐一会儿吗?我病了,每天躺在床上非常寂寞,我很想有个人跟我聊聊天。”少年转回身,默默地坐在了她的床边。慢慢地,他们聊得很开心。
当布里奇斯下定决心尽快离开时,她给他拉了一首小提琴曲——《女王的舞蹈》,他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女孩看出他喜欢小提琴,执意将那把小提琴送给了他。
更让布里奇斯惊讶的是,当他走出大楼,心情复杂地回头张望时,他发现身后那个建筑只有四层——根本就不存在五楼。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当布里奇斯后来再次去拜访女孩时,从女孩父亲口中知道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她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祭拜了她的墓碑,青色的石板上刻着一首小诗,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把爱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是快乐的!”
多年后,布里奇斯已是一位声誉卓著的音乐人。
一天,他在一次外出回家时,发现楼上的卧室里传来轻微的响声。
出于职业的敏感,他听出了那是自己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有小偷?
布里奇斯快步上前去,果然,一个大约十一二岁蓬头垢面的小男孩出现在他的面前,他用衣服包着布里奇斯新买的皮鞋,另一只手提着那把小提琴。
就在这一瞬间,布里奇斯的愤怒被眼中浮现出的青色墓碑所代替,他转而微笑了,说道:“你应该就是拉姆斯敦先生的外甥鲁米吧?我是他的管家,我从他那听说你要来,你和他长得真像啊!”
少年愣在了那儿,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说:“是吗?我舅舅出门去了吧?我还是先出去转转,待会儿来看他吧。”他同时打算放下那把小提琴,因为没有人会拎着它出去瞎逛。
“你很喜欢拉小提琴吗?”布里奇斯问道。
“是的,先生,但我买不起。”少年回答。
“那么,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少年再次惊呆了,他似乎不相信这把小提琴的主人会是一个管家,但还是拿起了它,走下楼梯,他站在客厅回头向布里奇斯张望时,看到了一张布里奇斯在悉尼大剧院演出时的巨幅海报,那个特大的头部特写让少年浑身一颤——随即他消失在了布里奇斯的视线里。
3年后,布里奇斯应邀担任了墨尔本市的一次音乐竞赛的评委。
最后,一位叫梅里特的小提琴选手夺得了第一名。
布里奇斯颁奖结束后准备离去,那个得了冠军的孩子提着一把小提琴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脸色绯红,说道:“布里奇斯先生,您还认识我吗?”
布里奇斯困惑了。
“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它,直到今天。”少年热泪滚滚,“以前,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我是一堆垃圾。是您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让我的心燃起了改变自己的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琴还给您了。”
布里奇斯明白了,他就是那个“拉姆斯敦的外甥——鲁米。”
专家点评:
一把小提琴,改变了两个迷途少年的命运,因为它浸透着两个词汇:一个是宽容,另一个是感恩。
一个小孩子能够成长为大人,在社会上获得别人的认同,并快速地获得成功,都需要些什么呢?调查研究表明,正面激励因素与反面的激励因素都能取得神奇的效果。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一个人能够快速、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催化剂。
而宽容往往能铸造孩子心胸宽广注重感恩的人生。孩子一旦有了宽容的品质,他就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允许他人犯错误并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能使自己性情平和,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与人和睦相处。宽容的人时时处处都会受到人们的拥戴。因此他们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融洽地与人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缺乏宽容的人,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为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在社会上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大有作为。
宽容的种子往往需要父母去播种。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宽容待人的美德,必须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加以注意,抓住每一件可以教育的事情,不断对孩子进行宽容待人的引导和教育,逐渐使宽容的理念融入他们的性格之中。
专家建议:
建议一:父母做宽容的表率
孩子是否具有宽容的品质,与父母的影响和教育紧密相关。如果父母在遇到矛盾或冲突时,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能够高姿态,不怕吃点亏,“得饶人处且饶人”,与邻里、同事之间关系融洽,那么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宽容、好善、与人友好相处。孩子一旦学会善待他人,就学会了宽容,懂得了感恩。
在一个“儿童俱乐部”的活动现场,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在安慰一个大约4岁的小孩。原来那天小孩较多,这个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将这个小孩独自留在网球场。等工作人员找到孩子后,小孩因为一人在偏远的网球场受到惊吓,哭得十分伤心。不久,孩子的妈妈来了,看见了自己哭得惨兮兮的小孩,妈妈蹲下来安慰自己的小孩,并且很理性地告诉他:“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且十分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个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那4岁的小孩踮起脚尖,亲了亲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说:“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故事中的母亲没有谴责工作人员的疏忽,而是感恩于她的帮助,这样的母亲是令人骄傲的。母亲让孩子亲亲那姐姐时,宽容与感恩的种子就已经深深地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灵了。常听说,母亲的素质有多高,孩子就会飞多高。只有这样素质的家长,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宽容、感恩的孩子。
建议二:父母为人处世不要太刻薄
宽容是快乐之本。倘若我们不看重宽容,不去审视宽容的价值,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得理不让人,得势不容人,多半会四处碰壁,陷入无穷的烦恼之中。身为父母,要注意在孩子面前夸奖别人的优点,包括与自己有矛盾的人,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长短。如果因为在外吃了亏,受了气,回到家中仍耿耿于怀,对过去的事愤愤不平,甚至辱骂、中伤对方,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刻薄”的阴影。这种阴影一旦投在孩子心中,孩子必定也会成为一个刻薄的人。一个人如果总是苛求他人,苛求社会,是不会懂得感恩的。
建议三: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
家庭生活中,各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容的家庭氛围,才可以让孩子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得到熏陶,孩子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懂得宽容,懂得如何爱他人。
印度圣雄甘地少年时染上吸烟的坏习惯,进而发展到偷钱买烟的地步。他深感痛苦和悔恨,便把自己堕落的过程详细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并鼓足勇气把它交给了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教诲和惩罚。甘地的父亲没有责备他,只是久久地凝视着甘地,两行热泪滚滚落下。父亲的宽容使甘地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从那以后,甘地痛改前非,走上了正路。
宽容,是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家长以宽大的胸怀接纳孩子的过失。不用过激语言的斥责,也不用“穷追不舍”的追究,却会使孩子内心受到深深地自责,并在懊悔、内疚中对自己的过失进行冷静地思考。这样,孩子会感恩于父母的大度,并会痛改前非。
建议四:正确对待孩子之间的矛盾
孩子不能缺少玩伴,但孩子之间又极容易产生矛盾。正确对待孩子之间的矛盾,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十分重要。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与别的孩子产生矛盾时,如果过错主要在自家孩子,应该主动带孩子去给对方认错;如果自家孩子吃了亏,过错又主要在对方身上,也不能表现出过分的激动和不平,更不要轻易地去为孩子“讨个说法”,而是在宽慰孩子的同时,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教给孩子避免矛盾的方法和解决矛盾的途径,不去争所谓的“强弱”,比所谓的“高低”。作为父母,切忌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
小森的母亲是一位很重视孩子宽容教育的家长。有一次,一位同学不小心弄坏了小森的铅笔盒。小森很生气,不再与那个同学说话。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便对他说:“这样的事难免发生,你不是也曾把隔壁小玲的泥娃娃耳朵摔掉了一个吗?那都不是有意的。同学弄坏了你的铅笔盒,不要计较,自己动手修理一下,不是照样可以用吗?”经过妈妈的教育,小森转怒为喜,懂得了宽容的道理,并与那位同学和好如初。
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做到了宽容,就会互相理解,就能促进关系更加和谐,也就能成就彼此感恩的心。观念决定成与败,心态决定苦与乐,有了宽容的心态,我们就能追求到心灵的快乐,享受到心灵的自由,就能实现一个团队的和睦相处,也能成就一个国家的坚定信仰,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建议五: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理解是为了宽恕。理解一切也就是为了宽恕一切。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人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就应该理解和宽容。
让孩子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别人,真正理解别人。让孩子明白和同学相处,和朋友相交,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只要同学或朋友不是品质上的缺陷,可以宽容的事就没有必要摆个公平合理。多原谅人一次,多给人一次宽容和理解,也会为自己多找到一份好心境。告诉孩子,理解他人,就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要教会孩子心理换位法,遇到事情,让孩子首先考虑假如是我会怎么样。这样,孩子就觉得身边的许多人是可亲可交的。
总之,教会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打基础。
宽容,是为了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一个能够宽容他人的人,必定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同时,他给予别人的宽恕也让他赢得别人的感恩。你说,还有什么比创造一个感恩的世界更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