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控制能力差,动不动就喜欢撩打别人,如果是别人首先惹他的,那他就更加肆无忌惮了,非要把别人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不可。为此,学生来哭诉的,家长来投诉的,络绎不绝。
于是,我特地进行了一次家访,结果发现,这个学生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中,平时和爷爷、奶奶、爸爸住在一起,缺少母爱。而他的父亲脾气又特别暴躁,动不动就打孩子。难怪这个学生在学校里也是这样了。
因此,我在家访中首先指出他们大人的不对,要求他们改变教育方式。回到学校后,我经常和这名学生谈话,要他反省自己。尤其是我每天都把他打人的次数、部位、轻重、原因、被投诉次数一一记录下来,跟他一起分析这样做的危害,指出如果克制一下会有哪些好处。就这样,这名学生很快就有很大改进,自制力有了明显提高。
本案例中这位老师做得很对,不愧为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容易看到,现在中小学里动不动就喜欢撩打别人、惹是生非的孩子还不少,虽然他们并不都生活在离异家庭中,但自制力差是肯定的。因为自制力差,所以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时候虽然也不想这样招惹别人,却在无意中就这样做了。所以,要纠正这些孩子的缺点,先要从增强自制力入手。而让孩子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就是其有效途径之一。
在本案例中,这位老师每天都用本子记下这名学生的行为轨迹,可谓一种高超的育人艺术,用心良苦,又能收到实效。她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让孩子从内心深处通过反思来辨别是非,从而改正错误,提高自制力;而不像有些老师那样只会一味地对孩子体罚,不但无法促使他在内心深处反省自己,而且有可能适得其反。
经常反省法的妙处就在这里:孩子通过自我检查和审视,甚至是自我惩罚,逐渐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缺乏自制力的根源在自己身上,要想去除不良行为,只有从自身做起。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身上有许多自制力不足的问题,最好还是先挑主要的一个一个来解决。一方面,这样做针对性更强,更容易达到目标。另一方面,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毛病“并不多”,改正起来比较容易。相反,如果你列出一大堆毛病,孩子很可能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原本有信心改正这些不足的地方,现在也可能会变得灰心丧气、信心不足了。
现在的问题是,许多父母也懂得运用这种反省法的道理,可是在具体采取措施时,却会由于自己“不会说话”,把好事变成坏事。
例如,有的孩子走路时不喜欢抬头看路,而是自顾自地往前冲,父母就很担心他这样会出交通事故。实际上,这就是孩子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缺乏自制力造成的,通过培养自制力就能改变这种不良行为。
可是你看看,就有许多父母在孩子出门时,会一边给他整理衣服,一边叮嘱说:“过马路的时候要当心,不要横冲直撞,要看红绿灯,要看有没有汽车……”而这时候的孩子呢,或许会头也不抬地说:“你烦不烦呢,每天都这样讲,我都听腻了!”
父母本来是想提醒孩子某些注意事项,让他通过反省意识到应该好好遵守行为规范的,可是现在这样讲还能获得应有效果吗?不可能,相反却会招致孩子反感。可以说,这个时候孩子很可能就是听而未闻,甚至根本就没有听你在说什么。既然这样,也就谈不上任何训练效果了。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你问孩子:“想想看,从家里到学校路上要注意些什么?”孩子马上就会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
因为这话是他自己嘴里说出来的,并且说这句话的时候情绪非常好,所以孩子对这话会记得特别牢。而在说这话的时候,他本身也会进行反省。这种双重效果,比你上面唠唠叨叨的叮嘱要更好。
与此类似的情景还有:许多父母喜欢在接孩子回家时问他:“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全都记住了吗?不要像昨天那样忘了几道题!”孩子一听这些心里就不高兴,你还没说完他就会顶嘴。父母本来是要孩子回顾一下老师布置的作业,反省反省昨天忘记作业的错误之处,没想到因为方式方法不够高明,效果大打折扣。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实际上,就在于一些父母并不懂得怎样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里去。也就是说,你不要只想着“应该对孩子说些什么”,还要多想想“怎样说孩子才会接受”。因为只有孩子能接受你说的话,你交代他的事情才不会被忽视,才能最终起到让他经常反省自己、日趋完美的作用。
毫无疑问,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抚,但孩子内心深处所具有的“小大人”意识又会使得他常常表现出一副不愿意接受父母教育的样子,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倔头倔脑”。
应该说,这种现象在孩子成长的特定阶段属于正常现象。但父母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就会使两代人之间产生代沟、隔阂,以至于双方都变得越来越“不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父母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喋喋不休的说教,都令孩子讨厌而产生抵触情绪,这样还会有什么教育效果呢?也就谈不上让孩子经常反省了。
回到本案例中来,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并没有对学生喋喋不休,而是用事实(统计数据)说话,引导学生反省自身,所以这种方式能起到良好效果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