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健康
《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自幼羸弱多病,苍白消瘦,多愁善感,心境忧郁。林黛玉的病恶化得那么快的原因主要是她的性格和生活环境使她郁郁寡欢,不利于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美貌、体弱、多愁、善感和多疑的“病西施”的外表和内心世界。
《内经》上说:“百病生于气矣。”林黛玉的病因就出在这个“气”上。这个“气”指的就是情绪,一个人的情绪好坏,无疑会直接影响健康状态。多愁善感是林黛玉性格的主要特点。林黛玉早年双亲去世,在她心底留下了伤痛。她好忧愁,善伤感,对事物阴暗、消极、悲观的一面十分敏感,看到花开就会联想到花落。因而,常常对空叹息,临窗流泪。
情绪活动不单会使心理有变化,同时会在生理上发生微妙的改变。这种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几乎是同时的,但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仅仅是情绪的外在表现。事实上,当我们发怒或震惊的时候,呼吸会加快且短促,心跳也“扑通扑通”地加快,血压上升,血糖增加,血液的含氧量也增多。这是情绪导致的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有些变化是能感觉到的:当我们忧郁或焦虑的时候,食欲会下降,就算是看到自己以前喜欢的食物也变得没有胃口。这是因为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受到了抑制,是由情绪变化带来的腺体变化。从肌肉到血管、内脏以及内分泌腺,几乎每一个身体器官,都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当某种强烈的情绪突然爆发时,虽然你可能还没意识到情绪爆发的原因,但是身体已经发生了改变,并已经完成了一次全身运动,运动的强度有时并不亚于一次激烈的体育运动。
既然情绪带来生理上的某些变化,那么就理所当然地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状况了。通常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是疾病是由病菌、病毒以及有害的化学物质导致的,因而总是忽视心理因素的作用,只承认“心理病”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其实有很多身体疾病也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关于情绪致病的理论,早在2000多年前就存在了。《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余知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又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等。也就是说,我们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内分泌的正常运转。最常见的如影响肠胃,出现消化不良、胃溃疡等症状;影响排泄系统,出现腹泻、便秘等症状;影响心脏血管,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症状;影响神经系统,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列举了这么多情绪对身体健康可能会带来的伤害,有什么凭证呢?如何让人信服呢?
1974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实验室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精神、情感与身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实验以前,解剖学家、医生、生物学家都认为大脑和免疫系统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系统,而心理学家阿德的发现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以后出现了精神神经免疫学(PNI),专门研究精神、神经、免疫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来,阿德的搭档菲尔顿又做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去掉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制造和贮藏免疫细胞的器官)中的部分神经,然后给动物注射少量毒素,以检测免疫系统的反应,结果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能力大大降低。
紧张、恐惧、愤怒等情绪都会促使血压升高,特别是愤怒时血压升高得更为明显。如果能发泄愤怒,使情绪松弛下来,那么血压也就自然低下来了;但是如果你把愤怒憋在心里,情绪的紧张状态得不到放松,那么血压就会一直停留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时间长了就会导致高血压。
另外,情绪的压抑与冠心病也有关系。有人发现,有些冠心病患者往往是由于容易急躁、遇事易激动、喜欢争强好胜的个性再加上生活中的压力或遭遇的挫折,引起了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一些脂肪类物质沉积于心脏的冠状动脉管壁,最终导致冠心病。
临床上发现,有不少癌症病人都有长期不良的精神状态,特别是有严重的心理创伤、过度紧张和过度抑郁的历史。1935年,美国医生伯斯就曾经对癌症和心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出版了名为《癌症的心理生物学》一书。他认为,那些总觉得自己无所依靠,事事都无能为力,饱受悲观、绝望和低落情绪折磨的人,是最容易患癌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