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病程记录范例
·首次病程记录范例1
×年×月×日×时×分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女,××岁,农民,因间断性昏仆发作伴双目呆滞4年,加重2个月,于×年×月×日由门诊收住院。
1.病例特点。
(1)青年女性,慢性病程,间断性昏仆发作4年,发作时伴意识丧失,平均每年发作2~3次。
(2)近2月来发作后出现双目呆滞、兴趣低落,心情郁闷,夜寐多梦,胸闷,气短。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沉弦。
(3)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4)脑电图:清醒期背景节律穿插稍多量低中幅θ慢波、慢波活动发放,左右大致对称;睡眠期可见额极、额、中央区中高幅尖慢波和尖样慢波偶发,额区优势,左右大致对称(×年×月×日××医院)。
(5)头颅CT:未见明显器质性病灶。
2.拟诊讨论。
(1)中医诊断:痫证(肝郁脾虚)。
(2)辨证分析:患者痫证间歇发作,乃因肝郁日久,肝风内扰而导致。肝开窍于目,肝风内动,诱发痫证,故出现双目呆滞。肝郁日久,气机不畅,故胸闷气短。舌红苔薄白腻、脉弦滑,为肝郁日久,木克脾土,酿生痰湿的表现。故为肝郁脾虚之证,治疗应疏肝理气、化痰息风。
(3)鉴别诊断:
①中风:多见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肥膏厚味,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气血逆乱,产生风、痰、火、瘀、导致脑脉闭阻或溢出于脑脉之外,而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特征。患者青年女性,平素体健,头颅CT未见梗死及出血病灶,可除外该诊断。
②痉病:经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二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突然起病,外感或内伤病史。患者无上述表现,检查结果不支持,可除外该诊断。
③厥证: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突然发生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伴有二肢逆冷。醒后无失语、肢体障碍,缓解后如常人。患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无高血压、糖尿病史,脑电图及头颅CT检查不支持该证,可除外此诊断。
(4)西医诊断:症状性癫痫。
(5)西医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①青年女性,慢性病程,间断性昏仆发作4年,发作时伴意识丧失,平均一年发作2~3次,每次持续3~5分钟。
②近2月来发作后出现双目呆滞、兴趣低落、心情郁闷,夜寐多梦,胸闷、气短。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沉弦。
③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④脑电图:清醒期背景节律穿插稍多量低中幅θ慢波、慢波活动发放,左右大致对称;睡眠期可见额极、额、中央区中高幅尖慢波和尖样慢波偶发,额区优势,左右大致对称(×年×月×日××医院)。
(6)鉴别诊断:
①晕厥:突然短暂的可逆性意识丧失伴姿势性肌张力减低或消失,多因精神紧张、疼痛刺激等情况下发病,发作与体位相关,发作前头晕、心慌、黑蒙。患者除意识丧失外,无上述症状,可除外此诊断。
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性症状,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减退等。患者无上述症状,可除外此诊断。
③发作性运动障碍:多于青少年期发病,突然惊吓或过度运动诱发,表现为姿势性肌张力不全或舞蹈手足徐动症,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正常。患者无上述症状,脑电图检查示典型癫痫波,可除外此诊断。
④癔症,青年女性多见,多在情绪波动后发病,无意识丧失,无二便失禁,无外伤。该患者脑电图检查不支持癔症。
⑤多发性抽动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的抽动,多伴有发声(喉部肌肉抽动)。肌阵挛发作为双侧全面性,多发生于睡眠后,该病与患者发作症状不符可除外。
3.诊疗计划。
(1)血生化、凝血四项检查患者肝肾功能;血药浓度检测以指导规范用药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2)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检查、治疗痫证疾病的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3)给予地西泮静脉点滴控制癫痫发作,待血药浓度检测结果,根据检测报告调整抗癫痫药物。
(4)中医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息风。
(5)中药方剂:逍遥散加减,药物组成:
当归10g 白芍10g 柴胡6g
茯苓15g 白术10g 炙甘草6g
薄荷3g 枸杞15g 菟丝子15g
石菖蒲10g 炙龟板先煎10g 远志10g
茯神30g 丹参30g 郁金10g
合欢皮30g 天麻15g 钩藤18g
僵蚕10g 蝉蜕10g 龙齿20g
7剂,水煎服,1剂/日。
(6)调情志,避风寒,慎起居,避免意外伤害。
医师:×××
·首次病程记录范例2
×年×月×日×时×分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女,××岁,退休教师,因间断乏力、口干4年,加重伴双下肢疼痛2周,于×年×月×日×时×分由门诊收住院。
1.病例特点:
(1)老年女性,慢性病程,4年前在××医院确诊“2型糖尿病”。
(2)神志清,面色无华,乏力,口干多饮,时有胸闷,无头晕头痛,夜寝安。小便频,夜尿2~3次,大便干,1次/日。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细。口服“阿卡波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2周前患者乏力、口干症状明显,并出现双下肢胀痛,行走长路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3)查体颈部对称,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3次/分。双下肢皮肤黯红、干燥,皮温稍低,趾端轻度发绀,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下肢活动自如,双侧腓肠肌无挤压痛。
(4)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现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135/85mmHg。
(5)辅助检查:空腹血糖9.5mmol/L,尿糖(++),尿酮体(-),尿蛋白(-);下肢血管超声:双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
2.拟诊讨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老年女性,乏力、口干欲饮,小便频,夜尿2~3次,双下肢疼痛,时有胸闷,无头晕头痛。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细。根据上诸证,本病属消渴病范畴,证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病性为虚实夹杂,病位在肝、脾、胃,预后一般。本病中医当与瘿气鉴别: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此外,尚有尿液黏腻感这一典型症状,称之为消渴病,相当于西医所指糖尿病;瘿气亦可表现为消瘦、多饮、多食,但常伴有心悸、手抖、汗出,大便次数多,情绪易激动等主要表现,另可伴有颈前部发生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以兹鉴别。
(2)西医诊断依据:老年女性,慢性病程,4年前在××医院确诊“2型糖尿病”。口服“阿卡波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2周前患者乏力、口干症状明显,并出现双下肢胀痛,行走长路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体格检查:135/85mmHg。双下肢皮肤黯红、干燥,皮温稍低,趾端轻度发绀,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辅助检查:空腹血糖9.5mmol/L,尿糖(++)。下肢血管超声:双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
3.中医初步诊断:消渴病;
气阴两虚,瘀血阻络。
4.西医初步诊断:
(1)2型糖尿病;
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
双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5.诊疗计划:
(1)本患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中药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法,具体方剂如下:
黄芪15g 太子参15g 麦冬15g
玄参15g 当归10g 生地15g
川芎10g 赤芍10 g 桂枝10g
桃仁10g 红花10g 牛膝10g
3剂,水煎服,1剂/日。
本患者足部症状明显,可予中药外洗泡足,中药以益气活络、通络止痛为法,具体方剂如下:
黄芪50g 生地40g 当归20g
川芎20g 桃仁15g 红花15g
赤芍20g 地龙15g 忍冬藤30g
青风藤30g 鸡血藤45g 威灵仙15g
3剂,水煎1000ml,泡足1剂/日。
(2)中成药:
①降糖通脉宁胶囊,每次2g,3次/日,口服,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②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苦碟子注射液40ml静脉点滴,1次/日。
(3)西药治疗:
①诺和灵R注射液皮下注射:早餐前30分8u,午餐前30分4u,晚餐前30分6u。控制血糖。
②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30mg,2次/日,口服,控制血压。
③0.9%氯化钠注射液1000ml+前列地尔注射液2ml小壶入,改善循环。
(4)拟行检查:患者目前血压不稳定,定期检测血压,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5)饮食处方:糖尿病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总热量8400J,碳水化合物300g,蛋白质100g,脂肪45g。
(6)生活调摄:避风寒,调情志,戒烟酒,注意足部保暖。
医师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