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隧道洞口

6.3 隧道洞口

隧道洞口设计应体现“顺应自然、尊重历史、特色设计、长期发展”的需求,应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多样性、创新性的特点。

(1)隧道洞口位置的选定应遵循“早进晚出、保护环境”的原则,最大限度实现洞口“零”开挖,追求“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体现隧道洞口融入周边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同时应尽量避开沟谷底、严重偏压地形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地段(图6-3)。

img

图6-3 隧道洞口零开挖技术

(2)公路隧道主要有挡墙式和明洞式两大类洞门形式,应根据地形地质、周边环境、人文特点、洞口景观、视觉效果等综合选取洞门型式;考虑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应优先选用结构体量较小的明洞式洞门。地势平缓、山体稳定地形优先选取削竹式洞门;单侧边坡较高地形宜选取墙式洞门,也可采用棚洞式洞门。

①削竹式洞门(图6-4)。适用条件:洞口地形较为平缓且不得位于谷地洼地,仰坡地层整体稳定,周边自然植被茂盛。

img

图6-4 削竹式洞门

②端墙式洞门(图6-5)。适用条件:地形开阔、岩质基本稳定的地区;端墙的作用是抵抗山体纵向推力及支持洞口正面上的仰坡,保持其稳定。

当洞口地质较差,山体纵向推力较大时,可以在端墙式洞门的单侧或双侧设置翼墙;翼墙在正面起到抵抗山体纵向推力,增加洞门的抗滑及抗倾覆能力的作用;两侧面保护路堑边坡起挡土墙作用。

img

图6-5 端墙式洞门

③柱式洞门(图6-6)。适用条件:适用于地形较陡,地质条件较差,仰坡可能下滑,而又受地形或地质条件限制,不能设置翼墙时;在端墙中部设置两个断面较大的柱墩,增加了端墙的稳定性,结构雄伟。

img

图6-6 柱式洞门

④棚式洞门(图6-7)。适用条件:洞口地形非常陡峭,边仰坡地层稳定,坡顶可能存在石块崩落,且外侧没有足够的场地设置外墙及基础以确保其稳定的洞口。

(3)隧道洞门濒临城镇、风景区等地段,洞门型式及周边环境设计应突出当地历史背景、人文特征、建筑风格等特点,使得洞门与当地历史人文、自然风景相适应并融为一体(图6-8)。

img

图6-7 棚式明洞

img

图6-8 小磨高速公路的民族风格特色洞门

(4)洞门的基础必须置于稳固的地基上,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规范要求。如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可采用扩大基础或改良地基、加固等措施进行地基处理。墙式洞门基础底面埋置深度应不小于1.0m且低于洞门墙脚各类沟槽的基底。

(5)隧道出入口的护栏应进行过渡段设计(图6-9),避免失控车辆撞击隧道端墙。

img

图6-9 隧道洞口护栏的过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