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贵州省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案例
贵州省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合理利用了现行规范,创新建设模式,促进多产融合,实现区域统筹、项目统筹、资源统筹、资金统筹以及扶贫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位统筹。
(1)“部、省、市、县”四级联动,实现项目快速高效推进。一是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利用国家级交通运输科研机构的优势,在项目初期策划、方案研究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为项目定位和建设方案的确定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二是遵义市政府搭建了强有力的建设协调班子,全面统筹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和协调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统筹管理。三是各县(市)思想高度统一,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平稳地完成了征地拆迁工作,并同步实施了沿线风貌整治和景观改造,保证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图11-11)。

图11-11 贵州省赤水河谷旅游公路1
(2)“路、景、产”三位一体,实现交通供需改革新突破。一是按照集公路通道、旅游服务、产业带动、景观打造为一体的公路服务体系进行建设,把公路通行、服务设施、慢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在设计中进行全面统筹。二是打造景观廊道,实现生态交通建设。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坚持合理利用标准、有效融合原貌,将旅游公路沿线的既有景观进行全面提升,红线内的纳入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红线外可视范围内的景观提升、建筑风貌改造结合旅游公路景观进行统一设计,由地方政府分阶段实施,将单纯的公路建设变成“公路+生态”建设的新模式。三是有效整合沿线产业,引领供给侧改革。将茅台古镇、茅台酒厂、土城古镇、丙安古镇、五柱峰等景区、景点进行串联和整合,并结合沿线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建设,将赤水河旅游公路延伸为一个区域,并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统筹,达到交通引领产业发展和交通引领扶贫开发的目的,最终实现“路、景、产”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图11-12)。

图11-12 贵州省赤水河谷旅游公路2
(3)“政、企”全面合作,实现项目及资源有效平衡。一是划分工作界面,解决资金难题。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项目由县级地方政府承担征地拆迁资金和沿线景观改造提升工程资金,项目业主筹集建设资金,有效解决了筹资难题。二是统筹资源,实现转型升级。通过市级企业平台有效整合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线三县(市)既有及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对区域产业布局和资源开发进行统一策划、规划,统筹项目建设,采取先策划、再规划、后开发的顺序,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确保了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品质。三是推项目、促开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通过统一的规划布局、统筹的项目建设,将旅游资源的品质提升,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促进脱贫攻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图11-13)。

图11-13 贵州赤水河谷旅游公路3
(4)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普通公路建设新途径。一是引入央企作为合作伙伴参与项目建设和后续产业开发。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及沿线收储的景区已与中国建筑总公司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了投资开发框架协议,通过PPP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开发区域内的建设项目。二是做大自身发展平台,有效利用金融杠杆,将资源变为资产,再将资产转化为资本,最终有效解决资金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