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一般规定
在公路设计中充分融入公路文化、乡土文化、旅游文化元素,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从单纯满足出行功能向交通、生态、文化传播、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转变,让“公路+民宿”“公路+农家乐”“公路+休闲体育”“公路+旅游”等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由旅游公路向公路旅游转变(图10-1)。

图10-1 神农架林区旅游公路宛如玉带蜿蜒山间
(1)旅游公路规划根据相关旅游资源规划布局,结合国省道及县乡道规划,尽量形成环线,提高旅游效率,最大限度服务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及社会经济发展。
(2)通过委托或招标选择综合技术力量较强的设计单位和水平较高的咨询机构,开展项目设计、施工等建设全过程技术咨询,保证前期工作的周期和经费,重点管理好总体方案设计审查、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施工阶段动态设计优化等项工作。
(3)完善公路与沿线旅游景区景点衔接,优化整合沿线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沿线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4)联合旅游等部门健全公路服务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增设观景台、汽车露营地、旅游服务站等特色设施(图10-2),为公众旅游出行提供便利。服务设施建设可与周边旅游景区、村镇联合设置,通过挖掘旅游特色、展示地域文化、售卖土特产品等,带动当地旅游服务、特色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

图10-2 旅游驿站和汽车营地
(5)实施公路廊道绿化行动(图10-3)。落实国土绿化行动,大力推广公路边坡植被防护,在公路沿线大力开展绿化美化行动,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支撑生态廊道构建。

图10-3 老河口市绿色廊道
(6)结合沿线景观风貌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为红色旅游景区直接配套的红色旅游公路建设,为通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风情小镇等旅游景点乡村建设的旅游公路。
(7)因地制宜建设旅游风景道,根据需求增设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设施(图10-4)。设置慢行系统的路段,应根据非机动车的安全性需要,尽可能采用自然式设计手法设置安全设施,保障非机动车安全。

图10-4 长阳县下渔口至清江方山公路
(8)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适当的原则,合理布设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驿站、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图10-5);加强交通旅游大数据应用,提供游客集散、旅游资讯、餐饮住宿、风景观赏、休闲游憩、应急救助等服务。

图10-5 S316丹江口环库公路停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