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一般规定
公路景观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功能性和观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是公路与周围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综合体系。景观设计应注重将沿线自然天成的“果香”“茶韵”“山奇”“峡幽”“石趣”“木秀”“水灵”等景观元素串成有机“珠链”,使道路交通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造景以突出沿线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构筑人工建筑物为辅,营造“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景观效果(图9-1)。

图9-1 神宜科技环保示范工程实施效果图
(1)公路景观按客体的构成要素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指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动植物景观、水体景观以及四季气象时令变化带来的景观;人文景观是指公路沿线的风土人情,包括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等特殊工程景观(图9-2)。

图9-2 恩施市双木公路(壁挂公路)
恩施市新塘乡双河至木栗园公路,是全长约20km的乡村公路。该公路途经名为“扯根坡”的大悬崖,路段长约4.4km,海拔落差约800m,由人工在峭壁上炸出来的7个“Z”字形大拐和另外13个回头线组成,仿佛路“从天而降”。春夏季云雾缭绕,公路如同缥缈的玉带、舞动的银蛇在雾中时隐时现;秋冬季雪凌交加,险峻异常,驾车行驶,如坠云端;该路又被称为“天路”
(2)公路景观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动态景观指驾驶人和乘客在行驶过程中所见到的连续变化的公路线形以及边坡植被等;静态景观指从休息设施、观景台或独立景点等处所见到的相对静止的景观(图9-3)。

图9-3 兴山最美水上公路
(3)公路景观设计应考虑路域内外的自然、人文及视觉景观相互协调,合理布设景观相关设施的造型与位置等。景观设施或植栽,应满足行车安全视距要求,有利于低碳环境保护;中央分隔带防眩绿化应注重景观效果,人行道、自行车道等铺面亦应考虑景观需求,选用合适材料,彰显色彩及质感。对视野范围内施工便道工程扰动范围,应纳入景观设计。
(4)结合路域范围内的景观条件,采用借景、造景等优化手段,宜树则树,宜灌则灌,宜花则花,营造丰富多样的动态景观效果,并与城镇、村镇风貌建设相结合,改善路域范围内的景观风貌,提升路域整体视觉效果(图9-4)。

图9-4 荆州市农村公路景观
(5)在路侧通信干线较多,且对路侧安全净距以及路容景观影响较大的路段,宜在路侧土路肩或中央分隔带等部位,将路侧弱电管线改迁入地管埋,净化路侧非安全因子,美化路容景观。
(6)按项目环评、水保要求,加强公路沿线自然地貌、原生植物、地表覆土等保护及恢复设计;山区公路项目应特别重视原生植被保护设计,严格控制用地范围林木砍伐数量。
(7)保护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合理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防止污染水源和水土流失,注意保护沿线古迹、古树、水源和特色景观等。在环境敏感点应设置必要工程措施,如设置声屏障、隔声窗、桥面径流收集及沉淀池等。
(8)针对高寒高海拔、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应结合公路项目建设,开展公路生态修复设计,推进路域沿线生态改善和景观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