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向上社会心态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关注点

三、积极向上社会心态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关注点

(一)自尊自信

自尊指个人对自我主观的综合评价。在心理学上,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甚至是偏激的,这种自我评价并非天生,而是个体在后天学习生活的经验中产生的,对人产生重要影响。个体自信受到遗传、环境、教育背景的相互影响,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即没有完全有自信的人,也没有完全失去自信的人,每个人的自信程度也会存在个体差异。但是个体的自尊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个人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变化而改变。相同情况下,自信水平高的人的心理适应力强,自信水平低者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因此通过关注学生的自尊水平及其变化,有利于发现学生的认知、情绪状态。因此,大学生的自尊自信水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需要通过课程引导,提高学生自尊水平,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

(二)人际交往

校园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人都需要参加不同活动,承担不同责任、完成任务。同样一个伙伴,在班级中是同学,在社会中是合作伙伴,在比赛中又是对手,可能处在一个多重关系中,同学间自然会由于种种原因发生矛盾,这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的确是一种挑战。因此,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需要课堂提供一个机会,交流在人际交往中的烦恼,学会解决冲突的办法,同时也能促进同学间相互了解、相互接纳。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学生相互认识、相互体验,以情感的亲疏为特征的直接心理关系,表现为双方情感相容或情感冲突的心理体验,是形成特定群体心理氛围的重要因素。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时空距离、需求互补、外貌吸引等;主观因素包括性格特征、认知方式及归因风格等。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因是主观因素,且主观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更持久。性格特征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敏感、多疑、自卑等心理倾向阻碍个体建立正常的友谊,失败的人际交往经历进一步强化回避、多疑、偏执的特点,对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三)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己情绪体验与表达等问题施加影响的过程。情绪调节具体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评估、监控、修正的过程。情绪调节对于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造成青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情绪、行为调节失败导致过激反应,出现自杀、抑郁、药物成瘾、进食障碍等。高职院校学生在年龄上是成年人,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心智上并不成熟。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成人初显期”,面对事情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想法不成熟,易产生极端情绪,缺乏控制和管理能力,很大部分学生存在情绪困扰问题。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学生能够掌握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用合理的方式抒发、宣泄情绪,减少极端情绪。

(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个相互提供支持、承担责任的社交网络,使其相信自己被关心、被理解、被尊重。因此,社会支持不是一个单向的关注和帮助,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拥有较好的社会支持对个体维持心理健康具有普遍的作用,在心理应激状态下发挥作用,对于维持日常良好的情绪体验具有作用。也有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对于心理应激状态的应对具有积极作用,在一般状态下,社会支持不会发挥作用。两种不同理论模型反映出社会支持对于心理健康状态维持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作用不同。良好的社会支持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社会资源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压力,降低抑郁、自杀行为发生,有利于良好情绪形成;社会支持低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

(五)班级凝聚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表示:“集体是教育的工具。”集体不是简单的人群聚集,良好的集体不仅增加团队的工作效率,更有助于其中每个人的成长。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最重要集体,班级凝聚力对于学生校园生活适应有重要影响。班级凝聚力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学生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使其对高中集体生活产生怀念。另外,在高校学习阶段,上课不再固定位置,同学间选择课程不尽相同。这种设置使学生对于集体更没有归属感,甚至感到失落。这种失落会产生对融入新环境的排斥感,甚至阻碍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