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至今,国家还没有统一的规范的应用写作教材,市面上的教材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相互抄袭情况严重,教材没有新意,缺乏实际意义的指导作用,也缺乏可操作性。如现在大学生求职时必须制作个人简历,很少采用求职信方式。然而,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现代应用文写作》中,只有求职信的写作规范,没有个人简历的制作内容。再如“申论”是一种新型文体,是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的重要内容,而高职应用写作教材中根本没有编写这个方面的内容,这也是高职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屡屡失败的原因之一。还有的教材漏编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用的文种,如书信、启事、条据等。不少教材没有及时引进最新的应用文文种。一些大公司、大企业、大单位想做大做强都在策划或开展“文本化”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靠应用文去实现。除传统的应用文体,如行政公文、总结、简报、计划、报告、论文等外,还有不少是目前一般应用写作教材和教学中难以见到的,如企事业文化的定位与阐释、岗位职责和制度、年检报告、内刊、自评报告等。
有的应用文教材过分强调写作模式的理论化、规范化,例文却与现实生活脱节或让学生感到十分陌生。如《××县沙坪港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2017年郑州市统计局党委工作总结》《××化工厂财务科资产清查情况报告》等,所选内容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对一切都感到陌生,认为应用文离生活太遥远,可望而不可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的练习题远离学生生活,使其束手无策。比如,城管局为了整顿本市的市容市貌,增强老百姓的健康卫生意识,但一些单位和行业弄虚作假,影响环境卫生,扰乱群众生活秩序,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老百姓提供安居乐业、和谐安康的生活环境,将召开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研讨会……要求按提供的材料写一份公文。应用文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对这样的练习题学生普遍认为太陌生、太离谱,写起来很吃力,因此出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文章是正常的、不足为怪的。
应用写作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用基本技能,学为所用是应用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无法变更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各文体的学习置于现实生活背景,尤其是要走进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其乐于学习,乐于写作,并经常用于实践之中。可是,教师教学也没有创新改革,没有做好“文本化”文章,在高职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进行系统化和实践化教育。教师和学生很少有机会到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类似活动;学校也没有将以上的写作实践活动和文本研究纳入教研工作中。教师上课时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从单纯的理论到理论,从格式到格式,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兴味索然。
由于教材上的缺陷和教学上的不足,因此学生也把应用写作误认为是简单学科,思想上没兴趣,学习上不动脑筋,看重写作格式模式,一写应用文就是“依样画葫芦”,应用文写作作业、考试马马虎虎快速完成,应付了事,没有当真,学生对应用文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一旦融入社会,进入企事业单位,接受写作任务时,就会惊慌失措、仓促上阵,无法完成任务,甚至埋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