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这一概念孕育于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美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大量外来移民和农业人口开始涌入城市寻求工作机会。为了促进就业,弗兰克·帕森斯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首次提出vocational guidance(职业指导)这一术语。之后职业指导在全世界广泛地流传并被实践,各国对其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如其在英国和美国被称为“职业指导”,在法国被称为“方向指导”,在日本被称为“出路指导”,在我国则被称为“就业指导”。关于就业,我们已不觉陌生了,在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就业难的呼声。在童星的《劳动社会学》一书中,他就指出:“就业即为劳动就业的简称,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社会价值,并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1]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一书中对就业指导也有所提及:“就业指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劳动者求职与择业,为他们和职业的结合做‘红娘’;广义的就业指导就是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2]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要求逐渐提高,高校的就业指导仅仅局限在狭义的意义上已经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笔者认为,现在我们所提及的就业指导概念就应该既包括对毕业生进行升学或就业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就业的形势与状况,了解相应的劳动政策与法规,更要包括对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发展人的个性,锻炼人的生存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提早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从而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特点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并改进职业,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二)职业生涯发展
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已逐渐从人职匹配的就业指导阶段提升为促进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的职业生涯指导阶段。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再仅仅关注学生们的就业问题,更加注重大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认可他们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获得规划目前学业以及未来工作的能力。这样,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的“职业生涯发展”应运而生,目前,人们常用“职业发展”作为其简称。对于其确切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虽然各位学者对于职业生涯发展各抒己见,但笔者认为其论述的本质都不离其宗,均表现出职业生涯发展的发展性、终身性、差异性三个特征。从发展性来看,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在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关键时期,个体都在不断经历蜕变与成长;从终身性来看,职业生涯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包括人的在职期,还包含个体入职前与退休后的发展历程;从差异性来看,每个个体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有其不同的特质,个体特质不同,职业生涯也会具有较大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才具有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