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林刚.现代应用写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4]童星.社会劳动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

[8]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李术蕊.推进中高职衔接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

[10]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依据、制度与方法: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J].江苏教育,2012(12).

[11]何建菊.基于素质教育目的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1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13]刘俐坋.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及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14]蔡敏.解析美国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

[15]刘曼华.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16]黎卫东.浅析应用文写作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

[17]瞿吉好.对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月刊,2011(18).

[18]李会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探析[J].课程与教材,2011(10).

[19]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

[20]刘景福.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2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2]郑永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40所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5(11).

[23]郝小刚,高雪梅.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异态审视——以江苏本科院校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2014(5).

[24]胡玉姣.体育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案例——“人才学校”模式[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6(2).

[25]郭海明.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26]李代勤.浅谈高职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变革 [J].科技资讯,2017(10).

[27]何立新,李典军,黄智勇,刘春生.高校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初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8]徐宝辉,高玚.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

[29]梁艳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管理因素[J].管理工程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