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问题
一是学习的动力不足。当前,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认识,一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开阔视野、促进成才有着重要作用,从而对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和教学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但另一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存在不重视、敷衍了事的心态。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认知存在两面性,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结果。
究其原因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学生对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动机以消极被动型的动机居多。学习的动机直接决定了学习的动力,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消极,也就导致了实际学习中的动力不足。
二是学习的效果不好。学习的动力不足自然造成了学习的效果不好。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应有的引领、指导作用。
(二)课程建设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授课时经费少、教学活动场地紧张等条件的限制,授课教师缺乏深入社会、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时实际案例较少,空话套话较多,讲解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也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更缺乏感染力和亲和力。如此,学生缺少走出课堂、进入社会进行调查、访问和从事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环节的训练,适应社会的能力差,更不符合新形势下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空洞、乏力,严重挫伤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二是教学方法固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其他同类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时少,任务重,同时,该门课程政策性较强,课堂教学习惯于理论灌输。这一固化模式,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交流,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诸如此类的缺乏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问学生需求,一味填充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对于获取的知识,缺乏深度思考,不能活学活用,更没有其他综合素质的拓展,不利于提高素质、培养人才,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三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当前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组成,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院系书记、辅导员、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及机关干部共同担任,他们或是理论知识完备,或是学生工作经验丰富,或是管理实践居多,但同时具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求的不多。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授课教师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且能灵活地运用。故而,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高职院校管理或缺
一是重视程度不到位。当前,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经是明文规定的必修课,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其却一直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地位,不受重视,反受诟病。在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课程安排随意、教学管理大意等问题。同时,部分任课教师未能充分认识该门课程的价值意义,也不能将之与学生的健康发展、成长成才联系起来,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教学措施,致使课程的教学目的达不到要求,课程建设也流于形式。纵使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对此也做了相关的研究与思考,但高职院校整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为“鸡肋课”与“阑尾课”,形式上重要,实质上次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不要。
二是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管理不规范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程安排与具体教学管理上。课程安排的随意性较大,教学时间安排也不尽合理,教学管理上实行多头管理,且缺乏有效的教学考核。和所有开设的课程一样,在教学业务中,形势与政策课程也同样受教务处指导,由他们安排教学计划,但在具体课程管理上,又受到诸如宣传部、学工部及具体授课单位社科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做法不一样,有的是某个部门主管,其他部门协管,有的是某几个部门共管,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都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好的结果。同时,目前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缺乏严格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管理浮动性较大,学生成绩的考核形式也比较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