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22 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在很多人眼里,传统文化是“高冷”和“曲高和寡”的代名词。如何让传统文化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最主要的是与时俱进,将传承的内容与新的时代特色、传播方式相结合,用富有时代与生活气息的方式进行创新表达。

近几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批文化节目通过紧张的比赛、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有趣有料的点评,使传统文化能够在短时间内缩短与人们的距离。在这些节目中,吸引人的不仅是创新多变的赛制及对选手综合素质的考察,还有众多文化名人对传统文化的精彩解读。这些节目迅速点燃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观众从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中汲取营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中,年仅16岁的“00后”上海女高中生武亦姝,最终战胜北大才子彭敏摘得年度总冠军的桂冠,可谓众望所归。她拥有超高的人气,不仅是因为她高挑的个子和温婉的气质,更因她身上浸润的深厚文化底蕴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从《诗经》里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将进酒》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武亦姝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文化节目引人关注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这坛愈久弥香的老酒,散发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但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传统文化更需要采用创新的模式和手段进行传播,才能让人们喜闻乐见并得到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