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字延伸到现实(1岁半~2岁)

4.将数字延伸到现实(1岁半~2岁)

这个年龄的宝宝对颜色和形状已经有一定的识辨能力,鼓励并引导孩子做一些“分分类、配配对”的游戏,可以为宝宝数的练习奠定基础。

【聪明妈妈私手记】

by:童童妈妈

就像教母语一样,最初我只是带着女儿童童听数字。还记得童童4个月大的时候,每天我都会带她出门散步。往往这时,只要有阶梯,我都会带着她数:1、2、3、4、5,就这样,一数就数到了1岁半。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我还会给童童念有关数字的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在家,打只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随着童童语言智能的发育,我还会给她念有关数字的唐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通过这些方法,小童童渐渐地可以从1数到10了。

为了加深童童对数字的印象,在她一岁半到两岁的那段时期,我们还经常在一起玩运豆子的游戏。事先,我会准备一些再普通不过的材料,有大小不等的各类豆子(10颗),有彩色珠子,有小勺一把,也有小碗两只。接下来,我就会在一只碗内装10颗豆子,用小勺一颗一颗地盛起,再放入另一只碗中,边这么操作的时候,口中边数数:“一颗、两颗、三颗……”反复这种练习之后,我还会来点小插曲,我会铺一张大白纸,把10以内的各种数量的豆子都分别摆在上面,这样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谁多谁少了。当手边没有豆子的时候,我会拿扑克牌来指给童童看。就这样,童童很快就理解了数字对应的数量多少这一概念,也明白了大与小、多与少等概念。

关于这一点,专业育儿书是这么解释的:大小是指懂得比较逻辑的基础上,对同一类或不同类事物的体积进行比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2岁的宝宝对数字开始有认识,但是由于他们对数字之间的比较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反而对物体的大小、长短、高低这些直观形象比较敏感。

为此,我会从物品外形的大小开始,再针对长短、高矮等其他特性,逐步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能力。比如,我会准备两双鞋子,一双童童的,一双我的。游戏时,我先把两双鞋子一起摆出来,对童童说:“一双大(穿进去大的),一双小(穿进去小的)。”这时,我看到,当童童穿上我的大鞋子时,乐呵呵地笑个不停:“丫丫不见了。”于是,我又引导她换上自己的小鞋子,这时,童童的嘴角又微微上翘起来,那表情似乎在说:“真合适呢。”为了让童童更好地明白大与小,我还会试穿她的小鞋子,然后问童童:“妈妈穿不上,那么妈妈的脚大还是宝宝的脚大啊?”童童的回答总是让我非常地满意。

【说给菜鸟妈妈听】

这个年龄的宝宝能够准确运用量词;知道“1”和“许多”的不同;能把一样的(同样、同色、同质地的)物体进行匹配;能从物体不同的认知特点进行分类,比如,相同颜色不同形态或形状的物体;相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物体;相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物体,等等。总之,此阶段宝宝已具有一定的分类和归类能力。

此外,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于图形、色彩、分类等与数学能力相关的概念也能灵活掌握。因此,家长应该在生活和游戏中多教小孩一些相对概念,如大与小、高与矮等,并让宝宝进行比较,同时多和宝宝玩一些归类、配对的游戏。

【智慧小博士】

宝宝的分类想法或许比较天马行空,家长也不可以成人的观点过于苛求或矫正。试着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他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亲子小游戏】

为了促进孩子数学逻辑能力的发展,家长不妨带着孩子一起来玩玩下面这些游戏:

【游戏1:谁的多】

开始游戏喽:家长先准备一副棋和一个棋盘,和宝宝围着棋盘坐下。家长让宝宝决定选哪种颜色的棋,宝宝决定好后,家长和宝宝各自拿好自己的棋子。然后,家长说:“开始!”双方各自将自己的棋子排列到棋盘上,直到家长喊“停”为止。最后,家长让宝宝比较谁排的多、谁排的少,游戏可反复进行。

再叮咛几句:游戏结束时,家长提醒孩子将棋子一个一个收回盒子里。比如,放一个,口中说:“1个。”再放一个,再说“1个”。这样有助于使宝宝理解“1”的概念。另外,游戏时,家长也可有意比宝宝排的少,以激发宝宝的游戏兴趣。

【游戏2:分分类,配配对】

开始游戏喽:家长先备好红、黄、白等不同颜色的小球若干个,家长再任意取出一种颜色的小球,并让宝宝也取颜色相同的小球进行配对。

再叮咛几句:家长也可以备些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宝宝进行分类、配对,若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宝宝,还可以进行“看谁拿得对和快”的游戏。反复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宝宝对图形的观察和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