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让文物说话》一书即将付梓。嘉兴市广电集团唐海波副总让我为此书作序,虽倍感压力、再三推托,但经不住几番劝说,盛情难却,于是恭敬不如从命,诚惶诚恐之余,也只能勉为其难,借此谈一谈自己与文物及专题片《让文物说话》的缘分。
我从事文物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人生经历也极为简单,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片丹心保文物。文物工作是一个小众行业,记得当年填报大学志愿时,看到杭州大学历史系文物博物馆学专业,就思忖着:如果能成为一名博物馆工作者,那肯定要博学多识、博古通今,可以整天待在办公室,翻阅精美的书画瓷器图录,把玩包浆温润的珠宝玉器,省却了与社会的错综交织。然而,我在嘉兴博物馆工作刚满三年,专业知识还未学到,工作岗位则变成了文物行政管理。这是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岗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文物保护要服务于经济发展。一面是责任与使命,一面是更大的权力与威严,文博人不得不在保护与传承、建设与发展的矛盾中周旋博弈,找到利益平衡点,让文物尽可能地保留一份尊严。虽然有过嘉兴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喜悦与兴奋,但更多的还是无奈与痛心。比如,旧城改造时,大片历史街区被拆除,甚至陈省身故居也未能幸免。土地整理时,许多古文化遗址遭破坏,致使地下文物流失。而文物对于城市,就如父母对于人生。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时代在前进,城市在发展,文物在,城市就留有乡愁;文物去,城市便失去了记忆。
文物需要保护,文化更需要张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保护要适应时代发展,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民众。让文物活起来,也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在我思考如何创新文物工作、让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大众的时候,央视的《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接连播出,受到社会的广泛热议和追捧。受此启发,2018年底,我和嘉广集团唐海波副总商量,采用新媒体展示技术,文物和广电部门深度合作,由主持人和专业嘉宾互动,制作一档类似《国家宝藏》的专题片,名称为《让文物说话》。双方意向一致,一拍即合,确定立足嘉兴全市文化遗产资源,选取40件(处)代表文物,指定文博专家,挖掘好文物价值与背景,制作成融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物宣传系列片,讲好嘉兴故事,展示嘉兴形象,传播嘉兴文化。目标明确了,效果是关键。紧接着,海波和我身体力行,由他当导演、制片人,我当解说嘉宾,在嘉兴博物馆制作了第一期节目——《人首陶瓶》,人首陶瓶是一件在砖瓦厂取土时从民工锄头下抢救下来的文物,形似葫芦、神似女性的泥质灰陶,器形与人体相结合,造型生动、形态丰腴、比例协调,寄托着崧泽先民的精神信仰。两个多小时的反复排练录制,最后凝练成五分钟的精华版,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一个多月后,我又参加了国保单位马家浜遗址的现场解说活动。站在7000年前嘉兴先民生息繁衍的土地上,我想起了稻田下不到1米处分布的文化层,突然发现历史并不遥远,先民的遗迹、遗物就是我们对话交流的道具,饮水自然会思源。历时三个月,《让文物说话》专题片全面制作完成,并于2019年7月播出,数日之后,节目迅速蹿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社会反响。
《让文物说话》这档节目通过文物知识的介绍、基因密码的阐述以及文物背后故事的解读,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嘉兴文物蕴含的文化价值,积淀的文化内涵,表达的人文精神,体现的强大生命力。让历史活起来,让文物会说话,通过节目,民众对嘉兴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以及自豪感都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探讨嘉兴宝藏、欣赏嘉兴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文物说话》就是一部嘉兴版的《国家宝藏》。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陈建江
2020年6月18日